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ID:35677055

大小:6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4-1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2.1996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

2、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

4、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三、填空题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思无邪____’。”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文质彬彬____,然后君子。”四、名词

5、解释题1.以意逆志答:(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2.知人论世答:(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

6、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3.文质彬彬答:《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原意质指质朴,文指文采。文质彬彬指仁义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而在“绘事后素”之喻中仁为质素,礼为文采。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伸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

7、文质彬彬”表现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4.心斋、坐忘答:(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

8、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5.自然、素朴答:(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