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D:35685846

大小:59.6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4-12

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宁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语文科说明:全卷满分150分,分客观题和主观题。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实则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以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更肃穆、更动情。对于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

2、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礼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当代一般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突出他思想的人道主义的一面;但从文化渊源上看,他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

3、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的政策,“案田而税”“相地而衰征”,惠民以利;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为了把法贯彻到底,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

4、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至此,中国三代以来的礼乐政治展示了自己的边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而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政治家那里,膨胀为“霸道”;二者之间巨大的张力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那就是王霸互用,霸王道兼之。但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

5、多有”。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弃圣绝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的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了,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长、繁衍。

6、(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1.下列有关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继承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基本框架的春秋主导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化。B.孔子全面而深入地继承了周礼,他主张“礼不下庶人”,并扩大了礼的范围。C.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礼不单单是一种日常礼仪,更应该是一种道德之心。D.管仲主张礼法并举,德法并用,较之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有实用主义色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礼能够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所以维护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变成了礼的主要目

7、的。B.以“王道”为主,付之以“霸道”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C.管仲既讲究德的重要性,又接受民本思想;既讲究礼,又不放弃强权政治,所以管仲的思想充满了复杂性。D.老子看到了政治背后的虚无,以“无为而治”的“道”的思想应对社会的政治政策带来的社会危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政治文化思想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历来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B.管仲所提倡的“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C.儒家、法家尽管

8、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老子的道家文化,则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D.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他们相互制约,相克相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生命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