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

ID:35733345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5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_第1页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_第2页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小说语言的魅力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具有非常鲜明的语言风格,有人甚至将其评价为“功力不足的稚拙与妙笔生花的才情的生动组合。“[1]这个看似矛盾的评价,恰恰概括了萧红语言风格的个性。其实萧红的小说语言艺术并非纯出天然,也绝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一个随着创作实践的丰富,由稚嫩日趋丰富和成熟的发展过程。她的所有文字,都贯穿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关键词】萧红;小说语言;魅力  萧红,一位来自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却在中国最南方的一角寂然逝去的女性。在她31年短促悲凉的生命里,曾饱受了寂寞、孤独和痛

2、苦,然而给后人留下的却是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等作品。萧红以她年轻生命所闪发的光艳才华,令当今文坛为之目炫,她的特殊经历、恋爱和疾病以及她的寂寞悲苦的死,这一切有如曳着耀眼光芒的雷电,滚过密云期的中国文坛,像瞬间辉煌之后逝去的一道彩虹。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初中毕业之

3、后就中断了学业,没有继续入学深造,因而缺乏相应的写作方面的规范性训练。因为后天不足,所以她更多地是凭借自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个性进行写作。其早期作品,无论是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还是具体语言层面的应用都存在着相当多弊病,文笔显得极为生硬而艰涩,以《王阿嫂的死》为例,首先,她有意在文中穿插进一些时髦的字眼和概念性的抽象词汇,以便与当时主流的普罗文学的艺术风格相符,然而“工人阶级”、“雇工阶级”、“妇人们的集团”字眼等在文中过于生硬,并没有有机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去,显得很突兀;其次,在一篇白话小说中既有俗语、俚语的大量使用,却又莫名其妙地穿插进一些文言的成

4、分,不仅与人物身份不符,也使文章的整体风格显得极为不协调;再次,萧红常常在一个单独的句式中穿插进太多的状语、定语等修饰性成分,在拓宽单句表达信息量的同时,也使句式变得极为冗长、拖沓,严重影响了语意表达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有时甚至令人不忍卒读。这些欧化色彩严重的句式显而易见是萧红生吞活剥、刻意模仿西洋小说的表达手法,食洋不化的产物。这表明,萧红此时在语言上还处于一个不甚成熟的摸索期,尚未找到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  虽然缺乏必要的基础写作训练使萧红一时之间难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写作,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却恰好借此机会摆脱了既定写作规范对自己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按照自

5、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流动自由地书写。不遵守既定语言规范的束缚,重主观、重直觉,重视色彩的搭配,擅长把自己的主观情绪融入文章,以情动人,是萧红在语言上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如在“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一句中,萧红出人意料地把“黄”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静态的句式具有了动态描述的效果;在“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一句中,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完全的写实,而是灵活地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印象主义的表达方式,同样达到了一种主观的真实。这样的表达突破了词类固有的意义和用法,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欣赏习惯,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无论是就思想性

6、还是艺术性而言,《呼兰河传》都代表了萧红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萧红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通过一个天真无邪的四五岁孩子的眼睛,将自己对呼兰河的感受直观、感性地描述出来。与之相对应的是,她在写作上采用了一种轻松活泼、充满童稚气息的语言,她有意识地挑选出那些通俗易懂的口语和白话,剔除了抽象的、概念性的词汇,尽量避免因成人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对文本整体风格造成的损害。  一、缤纷绚丽的色彩之美  萧红有着相当的美术造诣,对美术的特殊爱好使得萧红对色彩非常敏感,她极擅长运用自己敏感的观察力,将自然界中各种原始的、鲜活的色彩搬到文章中来。以对呼兰河当地火烧云的一段描写为例,缤纷

7、绚丽的色彩在空中存在的时间极为短促,稍纵即逝,不易把握,萧红却充分调动起她对色彩的特殊感受力,将之忠实地临摹出来。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以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为原型的色彩称谓有着鲜明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使读者对于火烧云一下子就具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句式极为简练,多以短句为主,很多句子甚至只有单纯的主语和谓语,不必要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性成分一概去掉。此外,动词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这不仅造成了极强的动态效果,而且也与现实生活中火烧云稍纵即逝的特点相暗合。这一段描写在情景交融之中营造出诗一般的抒情意境,使人如醉如痴,其艺术手法之高超使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