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

ID:35756951

大小:104.1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6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23、4、6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5一、选择题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子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B项

2、排除;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很小,D项排除。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2.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C 解题的关键是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的行为代表“崇尚西法”,而保留一部分的行为表示“保存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本题选择C项。A项与“保存国粹”的信息不

3、符;B项并非材料本质,且蓄辫并非传统精华;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意旨。3.《新天津报》记载,“兰州市开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学生演新剧《天足》,唱《天足歌》,以资宣传。……其经劝导放足妇女甚多,均觉悟缠足痛苦,甚愿解除。”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C 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涉及废止缠足问题,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开始提倡废止缠足,但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社会方方面面

4、开始关注缠足问题,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已经不存在缠足问题,故D项错误。4.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解析:D A项表述中“废除了”错误,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B项

5、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项错误;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属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5.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项目   1949~19661967~1976家庭出身26.6%28.8%政治面貌30.5%23.5%学历10.6%11.7%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解析:B 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

6、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学历”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与史实不符。二、非选择题6.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材料二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

7、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材料三 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邹韬奋《经历》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

8、原因。(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解析:第(1)问,“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中“不遵规制”“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等信息分析概括;“原因”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第(2)问,由材料中“民国后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保护民族工业”“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等信息概括制约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