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

ID:35763881

大小:606.1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4-17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五花八门。(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④大城市的婚丧

2、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生活水平总体较低。(2)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衣: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4)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3、。[概念阐释]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轻巧识记]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

4、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教你读史

5、]“天津通商后”表明时代背景,“洋货成为必需品”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提示]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

6、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教你读史]关键词“国防绿”“海军蓝”表明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款式时髦”表明服饰多元化。[提示] (2)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3)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思想观念。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

7、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