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苏教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苏教版

ID:36026025

大小:239.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苏教版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苏教版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苏教版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苏教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二子说(自读课)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

2、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相关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上张侍郎第一书》),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古今成败得失,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

3、不用,犹当以甚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历代论》),这就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文。正因为如此,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文意感知这篇文章意在阐明苏轼、苏辙两个名字的含义。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它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说明苏轼、苏辙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思维导图→矛盾一、古今异义虽然,去轼古义:虽然这样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二、一词多义1.职2.去3.与4.乎5.焉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在外面(2

4、)名词作动词名二子说给……取名四、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皆有职乎车。(状语“乎车”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乎车有职”)1.苏洵给苏轼取的名有什么用意?明确: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2.结合第二段的内容推测一下苏辙的性格。明确:“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说明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成事。3.结合全文谈谈苏洵对两个儿子

5、有什么不同的希望?明确:对苏轼是“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对苏辙是“辙乎,吾知免矣”。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如此处世容易获罪,苏洵语含告诫和担忧。从以后苏轼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的经历看,此言不谬。苏辙性情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由此预见他可以免祸。其后苏辙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由此看来,苏洵是“深知二子”的。写法鉴赏1.文章篇幅虽短,但自有波折,没有一处平直之笔。上下两段,都有“而”“虽然”两折,又以“轼乎”“辙乎”作结。2.文章文字虽然少,但蕴涵极深,充分显示了苏洵散文善于“引物托喻”的特点。

6、素材挖掘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应用角度]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这则材料可以用在“知子莫如父”“劝诫与勉励”等作文中

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