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诗经》两首

4 《诗经》两首

ID:36042566

大小:7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4-29

4 《诗经》两首_第1页
4 《诗经》两首_第2页
4 《诗经》两首_第3页
4 《诗经》两首_第4页
4 《诗经》两首_第5页
资源描述:

《4 《诗经》两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 诗 歌4 《诗经》两首一、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子 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的能力。可以看出,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手法,结构上具有《诗经》的共同特点——重章叠句,这可从《氓》《采薇》中看出。答案:全诗采

2、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明显,最后一句采用了夸张手法,能点出写相思之苦这层意思即可。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情诗,是一位多情女子的内心独白

3、。女子的情感细腻婉约,暗含幽怨。首章既点明姑娘心仪的对象是一位年轻的男子,又表露了姑娘对他的一往情深:“那个衣着青衫的士子呵,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第二章只是换了几个词,男子形象由“青青子衿”改为“青青子佩”。“君子佩玉”,古代男子衣服上都有饰物,诗人选择男子身上的饰物,近距离描绘了男子的形象:“那个佩玉的士子呵,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你。”后两句哀怨进了一层:“即使我不能到你那里去,你怎么不到我这里来看我啊?”第三章把女子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她在城楼上踟蹰不安,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终于发出了“一日不见

4、,如三月兮”的感叹。《子衿》善于以层层推进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钱钟书曾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二)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3~4题。无 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这首诗每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形式上(问答式的句法)和内

5、容上(无数战士不可遏止的愤慨)来回答。答案:每章的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对话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样,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4.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赋”的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赋”的表现手法,其次要注意题干中“如何运用”这一关键词,切勿答非所问。答案:这首诗,每章第二句,分别写“

6、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分别突出“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整首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抒发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

7、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润州听暮角①[唐]李涉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注】①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②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5.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

8、能力。根据诗句可以分析出相关意象,第二问的回答,需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答案:典型的意象: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营造了一种荒凉与寂寞的意境。6.本诗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请具体分析其以景传情的写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概括,诗人巧妙地借助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思归之情,做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