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教学故事

2016春教学故事

ID:36156056

大小:22.5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6

2016春教学故事_第1页
2016春教学故事_第2页
2016春教学故事_第3页
2016春教学故事_第4页
2016春教学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春教学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故事——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我的教学故事——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从教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二十多年,每年接触的学生都是新的,每一年的学生对学习化学一开始都很感兴趣。但对于我来说,一年又一年的接触这两本书,从熟练程度上来说,已经熟悉了,但每一年面对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解决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会有不凡的收获。有的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我会以故事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初中生

2、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例如,“空气”的新课导入中,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烧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拜访了拉瓦锡。拉瓦锡盛宴招待普利斯特里。在宴会上,普利斯特里把自己两个月前的重要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非常仔细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也就在这

3、个时候,拉瓦锡还收到瑞典化学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来信,舍勒把自己发现氧气的情况告诉了拉瓦锡。不过,舍勒也是一个“燃素学说”的虔诚的拥护者,他把氧气称为“火空气”。而当时的一位西班牙学者王初临正因为这样,他同样没有揭开燃烧的奥秘,错失良机。拉瓦锡受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的启发,做了很精细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一连进行了二十天,所以被人们称为“二十天实验”。拉瓦锡夫人是拉瓦锡在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不仅帮助拉瓦锡做实验,而且精确地描绘了实验时的情景,使后人能够一目了然。拉瓦锡所有化学著作的插图,几乎都是拉瓦锡夫人亲手绘制的。从下面这张拉瓦锡夫人绘制的插图,可以看出“二十天实验”是怎么回事。

4、那个瓶颈弯曲的瓶子,叫做“曲颈甑”。瓶中装有水银。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拉瓦锡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拉瓦锡和夫人本来是很喜欢社交的,各种宴会、舞会总少不了他们夫妇。可是,在实验进行的那些日子里,他们成天价守在炉子旁,观察着变化。他们发现,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他们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拉瓦锡发现,实验结

5、束时,钟罩里的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他收集了红色的渣滓,用高温加热。“三仙丹”分解了,重新释放出气体。拉瓦锡总共得到7~8立方英寸(1立方英寸等于16.377cm3)的气体,正好与原先钟罩中失去的气体体积相等。至于剩下来的气体,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供呼吸用。拉瓦赐把那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称为“氧气”(也就是普利斯特里所谓的“失燃素空气”、舍勒所谓的“火空气”)。至于剩下的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四的气体,拉瓦锡称它为“氮气”。在空气中,还有“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不过,含量很少。就这样,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元素”的空气,终于被拉瓦锡揭开了真面目──原来,空气是由氧气

6、、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组成的。随着空气之谜被揭开,燃烧的本质也随着被拉瓦锡查清楚了。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我的教学故事2——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我在每年的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

7、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