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教”PK“怎么教”  

“为谁教”PK“怎么教”  

ID:36351815

大小: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9

“为谁教”PK“怎么教”  _第1页
“为谁教”PK“怎么教”  _第2页
“为谁教”PK“怎么教”  _第3页
资源描述:

《“为谁教”PK“怎么教”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为谁教”PK“怎么教”    就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只见老师”表演教学技艺,“不见学生”学有所得的现象随处可见。周一贯先生提出的“为谁教”,指出了阅读教学最现实的弊端。    有人戏言现在的阅读教学是“十万个为什么”、是刘欢老师唱的“千万次地问”。这是对当前老师们总是以“问题组织教学”“以问题推进课堂”这一现状最客观的评价。的确,就在这无休止的问题里,学生自读感悟、积累语言的时间被剥夺了。课堂能看到的,就只剩下老师设计的问题如何巧妙,学生“配合”得如何默契了。    有人取笑在我们的公开课、研讨课上,老师们一味地为表现自己课前准备如何充分,教学流程设计如何合理,语言表达如何得体,电化

2、教学应用如何巧妙。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学生一回昧,真就什么也没留下!    还有的语文课堂,老师容不得学生有一点思考的时间,提完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回答。这种没有经过阅读,没有经过思考就回答上来的答案,充其量就是老师和同学语言的“克隆”。在这种“人云亦云”的思考状态下,丢失的正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个性化理解”,缺少的正是学生表达能力中的“那份独特”。    回过头来我们得思考,课堂是为谁而存在的?教学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师生在课堂上能共生共长。语文学习的课堂,本应该就是知识生成的地方,是充满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的天地。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思考上路,通过思考,通过与人交流,通过倾听别人的见

3、解,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才能走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步。这样,既理解了别人的想法,又重新组合了自己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毫无疑问,课堂就是为学生而存在!    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关注的重心不能从“教什么”转移到“为谁教”上来,问题就在于:    一、课堂没有思考的“静场”    综观我们的阅读课堂,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总是充当着配角。为了配合老师的“表演“,孩子们被动地思考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违心地说着自己所谓的理解。就算是有思考,孩子们最多也就是沿着老师给定的思考路线鱼贯而进,转来转去,又都转回到同一种理解上来了。因为学生的思考一旦超出老师的预设范围,老师马上会提示或强行把学生拉回来

4、,所以就造就了更多的“千人一面”。    个人认为,只有学生经过自己阅读而产生出来的理解,才是最有价值的理解。这也正击中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一词。所有的阅读活动都是以感受作为基础的,没有了感受,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形象、情感活动等都不能很好把握。一句话,没有感受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那么包含于阅读教学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所有的要求,也都将失去应有的效果。    为突出周先生所指的“为学生而教”,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还学生一个思考的“静场”。需要朗读的时候,我们就让学生来个书声琅琅;需要思考的时候,索性就让学生来个鸦雀无声,这才是语文学习最佳的状态。    否则,我们只会变得总想用自己的理解

5、限定学生的理解,总想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感受能力的极度缺失。    阅读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阅读文本,只有充分地与文本接触,充分体验蕴含在文本中的语言和情感,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不至于读起来琅琅上口,写起来无从下手。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忽略了阅读教学需要有这样一个“静场”,从而导致了阅读教学的低效。    二、“不信任”心理在作祟    我感觉,由于老师“不信任”心理在作祟,我们的阅读课堂上,更多的理解都是来自于老师的理解。老师为了把自己的理解尽快变成学生的理解,生怕学生的理解会与自己的理解有半点差池,提出问题之后,不等学生作出反应,老师就把自己的答案和盘托出了

6、。有的时候,老师们也可能是出于节省课堂时间考虑,所以不愿意给学生更多阅读、感悟、理解和思考的时间,结果,学生的理解就大打折扣了。    最后,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真就如周先生所说:为弄清“写了什么”这样浅显的问题,文章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老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连续发问,学生则疲于应付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分析过后,学生是理解文章“写了什么”,至于“怎么写”“为什么写”,却不得而知,    所以,为达成“为谁教”,我们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只有亲身经过阅读实践,学生的思考才会多起来;只有经过深入地思考,他们的“得”才会多起来。这里最难的就是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与自己内心深处的

7、那个“虚假的自己”进行倾情对话。如果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在深入思考的状态下,经过想象、推理、比较、品味、揣摩甚至把玩语言,对文本的理解、思考、认识才会变得越来越有质量,越来越深刻。    在解决了“为谁教”的阅读教学状态里,学生可以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阅读教学不再是重复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文字里面“还有什么”。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阅读,教学才不再是“走过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