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

ID:36353774

大小:49.8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09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_第1页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_第2页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_第3页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_第4页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引入认知模式理论来阐释汉诗赏析及其翻译,通过剖析该诗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认知模式,探讨认知模式下诗歌翻译技巧。另外,认知模式对诗歌意境推理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翻译中要考虑到译诗整体的模式建构。[关键词]唐诗英译;认知模式;《春望》[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88-04一、前言认知属心理学概念范畴,其本质特点是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综合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语言依赖于人

2、的一般的认知和经验处理机构。”而这种认知和经验处理机构的表征即为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知识组织的方式,它允许我们理解各式各样的概念和语义现象。由此可知,认知模式即为认识、感知、理解和加工语言信息的各种方式,它反映了大脑信息处理和加工的主要特点,并外化为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使同等信息既有普遍一致的感觉投射(认知方式趋同),也有千差万别的感受反馈(经验结构差异)。认知模式根----据结构原则的不同,可分为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从经验主义认知观出发,

3、每种模式都具有完形特征,都建立于认知结构与客观世界的某种对应关系之中。迄今为止,关于认知模式与诗歌翻译的研究,国内并不多见。笔者拟从认知模式理论出发,结合杜诗《春望》及其译本,探讨诗歌鉴赏与翻译的认知过程特点,为诗歌在认知领域的翻译研究开创一条新路。诗歌以意象为基本概念结构,通过意象的创设与巧妙组合,达到与读者普遍一致的认知结构暗合,即调动读者背景知识与审美经验,收到特殊的语境效果。因而语言形式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现代英语诗歌中常使用概念模糊的词语而形成复杂的意象”,诗歌信息处理首先着眼于语

4、言外部形式,如词汇选择、句式安排、篇章结构、诗行排列等,通过特殊形式(如突显)唤起审美体验。其次是语境手段,创设特定语境唤起概念与范畴。这两种手段均离不开人对事物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因而语用推理隐含其中。诗歌翻译需要将原诗意象即原型范畴“移植”于译文,而认知模式的创设是重要的外部表征,因为译诗在译入读者视野中要激活对等的认知结构。“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词与词,句与句等这些语言单位之间的认知心理单位的转换,并且认知模式是语言单位转换的心理理据,也是基本的语言心理动作方式。”认知模式在译入语中既有与

5、原诗对等情况,亦有不同模式的切换,目的是取得对----等认知效果。二、认知模式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一)意象图式意象图式不同于意象,不是意象构成的图式。“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汉语民族在联系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时,更倾向于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关系,反映到思维方式上,表现为主体性思维方式;在认知结构上,则

6、是先整体后局部,先主体后客体。外化为语言形式,使汉语具有“葡萄形”立体结构特征,即主动语态居多。英语民族联系主体与客体,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逻辑,强化其对人的支配作用,思维模式倾向于客观化,认知结构方面先局部后整体,先客体后主体,因而具有“树形”结构的外在语言形式,即被动语态居多。在英诗中传达汉诗意象,考虑到两种语言认知结构差异,改换语言组织形式与表达方式,以建构对等意象图式为目的。“不同的词和句法可以对同一情景进行不同的编码,也就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利用不----同意象表达不同的含义。在此意

7、义上讲,意象是语义的基础,语言表达是意象的体现。”如对“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萧鼓哀吟感鬼神”(杜甫《丽人行》)的翻译,“Riversandlakesarefloodedwithrain”,“E’enghostsandgodsaremovedbythemoansoftheflutesanddrums”.从标题可看出,《春望》为上下空间图式,是站在一个高度俯视都城的春天。“望”字原始意义为向远处看,引申为视力所及的视野,曹松《冬日登江楼》诗:“远村虽入望,危槛不堪凭。”后转到抽象认知域

8、,有盼望、希望之意:“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因其在空间关系上有从上往下看之意,还可引申出怨恨、责怪之意:“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战国策•燕策二》)由“春望”二字可窥春天之景,即春景意象已在读者心中构建,而作者内在情绪表达却隐而不现。翻译此标题,关键在激活译入语读者基于经验和知识的概念结构中相匹配的意象图式,将上下空间图式还原,即把“望”字的多重意象再现于译诗之中。我们来看三译例。灵石岛网站译(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