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教学课例1

李辉教学课例1

ID:36531975

大小:4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1

李辉教学课例1_第1页
李辉教学课例1_第2页
李辉教学课例1_第3页
李辉教学课例1_第4页
资源描述:

《李辉教学课例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课例桥之美吴冠中单位:涡阳县临湖中心校姓名:李辉时间:二零一四年三月12、桥之美吴冠中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能力: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体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

3、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作者眼中桥之美在何处?明确:“桥的美并不是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

4、种多样的形式作用。”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四、研读与赏析重点研读第四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的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芦苇石桥:密密

5、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五、拓展延伸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

6、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桥之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总—分—总举例子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

7、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七、作业布置:书后练习。八、板书设计:芦苇石桥—感觉舒畅细柳拂桥—令人销魂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桥之美长桥卧龙—宛如史诗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风雨廊桥—形式独特教学反思:《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

8、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选这篇文章作重点研讨,一是这篇文章语言很优美,师生都很喜爱。二是桥在我们当地并不少见,容易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桥之美”。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学习,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当地的很多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很有亲切感,因而对“桥之美”的理解得非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