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件2

《劝学》课件2

ID:36701059

大小:1.06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5-10

《劝学》课件2_第1页
《劝学》课件2_第2页
《劝学》课件2_第3页
《劝学》课件2_第4页
《劝学》课件2_第5页
资源描述:

《《劝学》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1课 劝 学写作素材积累美文佳作欣赏第11课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诗海探珠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诗海探珠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赏析】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

2、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思考】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有”通“又”。“暴”通“曝”,晒干。“知”通“智”,智慧。“生”通“性”,资质,禀赋。三、一词多义横渡终止到了极点断绝强健使强盛,增强竭力有力的弓凭借,借助借给予假如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因而”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在这里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呢”,常不译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代词,可译作“他”“它”等名词作状语,每日。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使动用法,

3、使……弯曲。名词作动词,游水。使动用法,使……走得快。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地下的泉水。寄居。广博地学习。金属制品。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两个词,因为心思。六、特殊句式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③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七、名句默写①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__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声非加疾也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金石可镂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______________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

5、、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_________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战国末期韩非2.资料链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_____、墨、_____、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儒道九、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6、]1.如何理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提示】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加上“之”字使“利”、“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利爪牙”、“强筋骨”,当然用不着有“之”字,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了。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2.本文第二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提示】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

7、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3.文章的第三段中“善假于物”是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吗?谈谈你的观点。【提示】第三段的中心句是“君子生非异也,

8、善假于物也”,这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作者认为,一个人借助于外物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像借助高度、风力、车马、舟船,就是这样。而后天学习的知识道理就像这些外物一样,可以帮助人极大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