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

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

ID:36709137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4

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_第1页
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_第2页
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_第3页
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史鉴廉”古代廉政文化专题教育第二期《典章与制度》——先秦两汉齐威王奖励进谏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战胜奴隶主贵族,增强称雄称霸的实力,比较自觉地实行广泛的舆论监督,以齐威王奖励进谏者最为典型。据说他通告朝野群臣吏民,能当面批评自己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写信批评自己过失的,受中等奖赏;在城市大街上公开批评朝政过失、被自己听到的,即给下等奖赏。这项制度实行后,开始来王廷进谏的人,门庭若市;数月之后,还经常有人来提批评意见;一年之后,有人虽想批评却想不出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批评过,这说明这项制度使齐国政通人和,国家也由此迅速强盛起来。春秋

2、战国的监察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府中一般都设有监察机构。如齐国设“五官”制度,五官之中有两官属监察官,即大谏、大行,鲍叔牙就曾任专门谏监国君过失的大谏臣。有的国家设御史、郎官,职司监察。赵国设有郎中管,被赵王娇宠的太子春平君犯了法,郎中照样给予纠察。齐、赵、秦等国设“内史”,执掌“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有防贪审计之责任。战国时期开始对地方官吏实施监察。齐国设乡、州、里,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监察网,小至“出入不时,衣服不中”者,都被乡师、里尉等监察上告。各国还派御史常驻地方,实施经常性监督。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出处】东汉·马融《

3、忠经·守宰》:“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闻也。”【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官的风范要磊落光明,没有一点私心;面临事情时要公正公平,立身行道要廉洁不贪。廉洁了就没有私欲,公平了就不会邪曲,磊落光明了就能够导正风俗,这三样德行都完备了,然后才可以使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做官的君子,若能依靠他大公无私的忠心和能力,去推行他的职守与政令,而不能处理好本职工作、治理好百姓的,没听过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马融是名将马援的从孙,他知识渊博,编注群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忠经》是

4、他系统总结忠德之道的专门经典,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忠德的主要内容,且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忠德观念已发展成为较系统的、完整的学说。诗三百三首(选一)唐·寒山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唐代侍僧寒山,其诗以白话口语入诗,质朴平易,这种诗体被誉为“寒山体”,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寒山的诗曾在日本、美国流传,受到高度评价。此诗前四句已枭爱其子、子大食母的传说来比喻贪人聚财以至造成财多害己的结果。相传枭为食母恶鸟,文人常用“枭”来比喻不尽孝道、忘恩负义的恶人、贪人。紧接着,作者又将财产的散聚

5、与福祸相联系,“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财产观。作者认为将财富捐献社会,造福乡民,自己即是有福之人;反过来,如果贪得无厌,穷凶极恶地贪财敛财,那么必然大祸临头。寥寥十个字,却深寓哲理,精警摄人,古今中外,由于贪财招致灾祸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后,作者鼓励人们,不要贪财,才能轻松自如,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清·王永彬注释:此联更多的似乎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谈廉政。古人的养生观念,不仅是身体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概念,也往往包含了个人的思想修养范畴,放在今天,或者可以翻译成

6、心理健康或者是精神健康。作者从“竹篱茅舍”的趣味出发,指出廉洁在养生方面的长处。下联则相对应地提出了“静能生悟”的观点,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悟,主要指对于自身的反省和人生的思考。文字上,茅舍竹篱、鸟啼花落,作者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又有效地烘托了其俭养廉、静生悟的观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