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ID:36750676

大小:1.67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5-14

上传者:U-145848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摘要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发,结合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点和成长规律,参考国内外工科院校的经验,提出有工科特色的“宽、厚、强、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实旌要点。该模式在创新教育观和大工程观的指导下,以实行学分制为前提,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强调绘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打破专业壁垒,可以自由选择、转换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工程教育和训练;打破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的单一模式,实现多维化,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教学、科研、产业协调发展,拓宽学研产结台的方式,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深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适应创造性形成的个性品质,提高科学技术创新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全体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关键,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为保障,加强教学创新和实践创新,造就具有刨新精神、创造能力、创新素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TheDaperstartswiththeurgentneedsfortheereativetatersiutheeraofKnowledgeeconomyandthebuildingofChinesemodernizationandcombiningthecharacteristicsandlawsofdevelopmentoftheereativetalentsinthe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consultingtheexperienceshomeandabroad,proposestosetupthe“broadsolidintensivehigh”model.itputsforwardthebasicflameofthetrainingmodelofcreativetalentsandtheessentialstobecarriedoutwithengineeringcourse’sfeature.Themodelisguidedunderthecreativeeducationideologyandbigengineeringideology,andbasedonthecreditsysteminordertoplaceallemphasisongivingmorechoicesforthestudentsandbringingtheinitiativeofthestudentsintofullplay,anddevelopingtheirknowledgeabilityandqualityharmoniously;Toflll恤erwidenspecialfield,breakupspecialbulwark,thenstudentscanchooseandchangetheirspecialveryfreely;Recruitstudentsbythelargeclassificationofsubjects,strengthenthebasiceducation,improvethestudents,culturalquality,creativequalityandtheiradaptability;improvecoursesystem,constitutethelogicalstructureofknowledge;Strengthenthepracticeteaching,stressengineeringeducationandtraining;stressengineeringeducationandtraining;breakupthesinglemodelofteachingorganizationandadministrationtostudents,accomplishvariousteachingpatterns.attachmoreimportancetotheabilitytrainingofthestudentstoacquireknowledgebythemselves;fotinahabitoflearningactivelysothattheycanbuildaprofoandfoundationforthelifelonglearninganddevelopment;thencometrueharmoniousdevelopingofteaching,researchandindustry,widenthecombiningstyleofteaching,researchandindustry,followtheroadofsocializationofeducation;Deepencampuscivilization,exerttheeffectofstudents’groups,createagoodcreativeatmosphere.cultivatethepersonalqualitytosuitthecreativenessandenhancescienceandtechnologycreativequal酊.Tocultivatecreativetalents,thefirstthingistochangetheteachers’andstudents’ideology;thekeypointistobringupcreativeteachinggroups,andtheguaranteeistoestablishcreativesystem,thenitcanenhancetheteachingcreativenessandpracticecreativeness,bringupthetalentswhoareequip[1edwithcreativespirit,creativeabilityandcreativequalityinordertokeepabreastofthetimes.Keywords:highereducation;instituteofengineering;creativetalents;modeloftrainingtalents.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引论1.1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1.1.1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对高等院校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高屋建瓴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每个人、每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项基本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在推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高等教育将走进社会的中心。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特点是多样化、少量化,产品更新周期短,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迅速变化的产品生产的需要。除了要具备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技术熟练等条件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才能正确理解生产过程、管理方式的要求,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所以高等院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尤其是经过良好培训、具有创意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力和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知识资源的多少以及国家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整体创新实力等,所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激烈。这就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芷壁羞搓塞堑窒!学给予学生以利于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创新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教育。高等教育法也做出明确的规定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素质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己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1.1.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挑战,要求大学进行素质教育。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50年代初院系调整以后,大学过分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雨忽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人文底蕴薄弱,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希望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和提倡“学会做人”等等,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我国大学素质教育从1995年9月以前的酝酿尝试阶段,到1995年9月到1998年4月试点探索阶段,直到1998年4月以后的全面实施阶段,经过10余年的探索,逐渐把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社会发展有更强适应能力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落脚点。1999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1.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转变的必要手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己国家的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于摆脱落后局面。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思想充分强调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在更加崇尚知识、崇尚创新的当今时代,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高等教育的位置就显得更重要,因为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还不高,所有这些已经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高等教育不同环节中的创新教育,培养造就千百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工作,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加快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由工业经济为主导向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成为21世纪的经济强国。1.1.4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已正式加入WTO,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直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的贸易规则的挑战、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国内企业将无一例外地置身于世界市场的竞争之中,企业的创新张力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作为人才之源的高等学校,必须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首要任务。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人才培养的市场主导性原则不突出,缺乏为企业培养和提供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因而培养的人才多表现为创新动力贫乏、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据2000年度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学院(IMD)提出的世界竟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婴究!争力报告,我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在47个国家和地区中仅列28位。我国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人数和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人数均在世界排名第4位,有明显优势,但“获得合格工程师难易程度”得分4.20分,排名为最末位。“IT技术人才的可获得程度”得分4.689分,排名为倒数第二。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综合状况排名第28位。教育体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程度得分5.13分,排名32位。大学教育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程度得分3.822分,排名45位。教育体系综合竞争力水平排名38位(数据来源:《科技日报》2001年1月19日)。这说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国际竞争力发展需要,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较差。创新型人才不足已是影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最大的障碍。面对加入WTO,作为高素质专门人才摇篮的高校必须顺应市场需求的重大转变,努力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使之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1.2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成长规律1.2.1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特征1996年世界2l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创新型人才的七条标准:(1)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2)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4)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5)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6)丰富多彩的个性;(7)具有和他人协调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1.2.2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工科院校培养人才主要是面向工厂、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根据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特征,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提出了新的工程概念,认为“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和关于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在物质、经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有创造力的专业。”科学是认识世界,工程是改造世界,而且工程是多学科综合,设计、制造(工艺)和经营管理一体化,设计、制造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产生于思想,想法的出现则来自于工程师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从某个角度看,产品的竞争其实就是制造者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的竞争。工程技术发展到现代又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工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半衰减期已缩短到7至8年,甚至更短;伴随着信息化、生态化在社会生活中成分的渐增,传统的技术成分向信息化、生态化的技术转变;生产模式由原来的刚性生产向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柔性生产转变。这些转变对工程创新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说,工程领域的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六个要素特征:(1)对工程领域出现的现象、欲解决的问题有敏锐观察及浓厚兴趣的创新意识;(2)具有创新恩维方法,勇于思索和研究、对具有新功能、薪结构的设备、产品进行创造性设计:(3)掌握相关领域的现代科学理论、手段等创新工作必须的精深广博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深厚的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扎实的人文知识素养,懂得环保、规划、高技术等等;(4)具有快速跟踪新信息、灵活运用、产生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创新能力;(5)具有设计、开发新技术,形成新标准所应有的规划、预见、综合处理问题的创新素质:(6)丰富多彩个性特征。具备创造精神、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敢冒风险的精神、富有独创性、一丝不苟的作风,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迸取心、自信心、好奇心,具备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创业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在六个要素特征中,创新意识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的知识结构、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则是创新人才所应达到的目的。无论是工程科学型、工程技术型、应用开发型,还是经营管理型、有工程背景型的工程创新人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鲞搓塞塑塞!才都应具备这六个基本人才特征,只不过各种类型所显示的特征比重不同。工程创新人才的特征,是高等工科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1.23工程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严格地说,工程创新人才成长过程分大学、企业两个阶段。由于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所以,大学不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完结,学生在大学时还只是“潜人才”,用制造工程的术语来说即为“粗加工”。但大学是其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理论知识、创新技能和创新素质及个性的最重要的决定性时期。按照入才成长的“才能萌芽递减律”,人在年轻时,存在着才能萌芽的关键期,如若在关键期或略为提前为其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刺激,那么某种才能就会获得较好的发展,成为优势才能;如若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这种才能将会被压抑。20岁左右正处在人才成长的继承期、学习期、素质形成期,大学毕业后是人才成长的生产期、创造期、素质发挥期。在西方一些国家中,高中开设制造、工艺类课程,而我国学生对工程的了解是从上大学开始的。按照才能萌芽的递减律,新生要在各种教学环节中,培养自身适应工程所需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要突出其创造性、设计性、综台性素质的养成。要尽可能在所有教学环节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及素质,而不是在课程设计时才挖空心思地搞设计,在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考虑创造研究。因此要抓住大学学习的时机,培养学生的工程创造性能力,而且要将这种培养贯穿各教学环节、各类教学内容、各教学阶段的始终。工程人才的成长周期~般是10年左右。大学和研究生学习4或7年,企业锻炼6或3年。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二是必须选定成长目标。在大学4年的有限时间里,注意捕捉和积累与自己选定的专业目标相关的知识进行积累,同时更主要的是炼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潜能,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素质。工程人才成长的lO年周期率还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表明,企业在辅助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的运用,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企业有义务有责任积极利用自身的工程实践舞台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只有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密切合作,不断在工程实际中锤炼,高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尽早地养成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领会和悟出创新的真谛,才能培养出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工科院校的学生从教师、师傅那里得到的启发可使自己少走弯路,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图书馆等)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更要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勇于超越他人和书本。要善于利用电子网络资源、信息设备和工具以了解当今工程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要重视实践环节,促成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交融。更要注重锤炼自己坚忍不拔的品格。扩而言之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素质与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1.3工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工程技术队伍的后备军,培养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队伍的质量,影响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大局。1.3.1我国工程技术队伍的现状我国现有580万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工程师210万名,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我国相应的工业总产值只是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我国的国民经济人均年产知识是发达国家平均值的四十分之一,世界平均值的八分之一。我国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含金量”不高,不被重视,已成事实,于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即使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却并不“高级”。在大学和科研单位,有些人没有当上“副教授”、“副研究员”,却成了“高级工程师”,甚至其中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也获得了这个头衔。 堡童坐:三登堕堡型堑型厶垄撞鲞堡壅堑塞!我们的工程师虽然有世界第一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在数量上而在质量上,观念比较落后、目标比较模糊、创造能力不足。教育制度和教育计划的缺陷,导致了中国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1.3.2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基础工业仍然落后、国有企业处境仍很困难,急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在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时代,工程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工程师作为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担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重任。因此,负有培养“未来的中国工程师”之责的中国工程教育,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积极面对自身的种种难题,努力探索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更有效途径。1.3.3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工程教育有学术化倾向近20年来.虽然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有迫切的要求,但工程教育却把自己委身于科学教育,走着学术化的道路。在课表上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内容继续削弱.而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内容不断增加。(2)教育目标应当明确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以培养为国家所用的专业工程师为己任,并且对培养目标有明确戋1j分。而我国工程教育以“高等”两字概括,偶尔有“毛坯工程师”“现成工程师”“理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的讨论,但未达成共识。(3)工程教育需加强系统规划作为高等教育一大门类的“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除了提供阻传统的土、机、电、化、管(工业工程)及其衍生的若干工程分支领域为对象的工程教育计划,也提供计算机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相关的教育计划,还应当把工程教育置身与全球经济背景进行系统规划。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1.3.4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工程技术队伍的后备军目前,我国102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理工科高校有278所,占27%;在校大学生115万,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317万)的36.6%,专任教师14.2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40.4万)的35.3%。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招生人数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1996年招生人数已达36.7万,扩招后已突破40万,此外,我国工科在招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在世界上一直是最高的,为35%以上,而美国仅为8%左右,但是数量不等于质量,如果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大量工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应从国情出发努力探索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必然由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需要大大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企业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有成百万个企业,其中大型、特大型的就有1500多个。这些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的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改变产品结构,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这些企业迫切需要工程类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培养创造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是工科院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茧i塑究112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借鉴2.1我国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是我国教育落后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李岚清同志对这种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概括起来表现为: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人文陶冶过弱,重理工教育,轻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过窄,重专业,轻基础,忽视知识的整体性;功利导向过强,共性制约过重,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人为加重学生学习书本的负担,使学生陷入上课、复习、作业、考试的沼泽地;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除了与“应试教育”模式共性的地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现成知识、轻物化和生产知识;重学校教育、轻社会生产实践教育。大多数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不全面的素质教育,较强的专业教育和弱化的工程师基本训练一体化的,以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为目标的封闭式专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病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2.1.1专业教育比重过大,专业面偏窄我国在“文革”前全盘学习苏联,搞专业面很窄的专业教育。当时的中国工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产品类专业很多,专业覆盖面很小。文革后进行了多次专业调整和改造,但仍然存在专业设置过窄的问题,这使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考虑问题易就事论事,很难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及决策,培养出的人才难于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1.2教学计划模式单一教学计划模式单一,相同的专业用相同的教学计划,不考虑学校在办学基础、办学条件、人才培养任务等方面的不同,不考虑学生之 盔垄垄三奎兰里主堂垡垒圣——旦问的差异,结果是各校同一模子,学生同一张面孔,毫无特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个问题还不突出,毕业分配时毕业生按计划派遣去一个单位就行了,不存在择优录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同了,没有特色、没有优势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是缺乏竞争力的。2.1.3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比重大,工程实践和工程师基本训练薄弱课程体系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弹性和柔性。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高校统的过死,管的过严,在长达30年的时间,各高校都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必须雷同统一,1984年以后虽经改革,但由于专业知识面狭窄、课程门数不多,选修课比重较小,学生自主选课权不大。所以目前各校的课程体系仍缺乏多样性,学分制又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民主精神和自主意识,因此灵活性较差,任选课很少,课程体系的弹性和柔性也很小。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因袭了工业时代强调学科分化的弊端,从而导致专业壁垒森严、学科界限明晰、课程叠加和重复现象突出,学生课时负担过重;我国工科院校课程体系中知识面偏窄,不全面,缺乏先进性,缺少构建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先进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课程,比如相关及交叉学科的课程、综合性课程、国际性课程、方法论课程、创造类课程、信息类课程及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人文类课程更少。2.1.4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我国工科院校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的认识缺乏高度和广度,存在强化理论、弱化实践的倾向,甚至对实践的理解片面地视为开机床等具体操作或多在车间里干点活,这些内容绝不是实践的全部内涵。从育人的角度看,实践教育和理论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我国工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多采用和理论教学类似的教法,“教”得多,领着学生完成。以实验教学为例,常常是向学生提供整齐划一的实验方案,联好线路,接通电源,学生只需按指导书指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壁羞搓壅翌窒!!示,完成几项简单操作,甚至手把手讲解和指导学生去做。设计性实验太少,几乎很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形式少,比重小,内容窄,设施陈旧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存在教学改革越改,实践环节越弱的问题,实习只重专业内容,很少涉及到管理工程和技术经济等,动手操作机会也越来越少,常常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效果不佳:实验设旖老化陈旧,严重滞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的学校的实习用的机床是50年代的,学生很难接触到先进的实验设备,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工作。2.1.5在校内进行封闭培养,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薄弱我国工科院校和地方经济、工厂企业、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高等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程度很低。一方面,院校社会服务意识不强,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观念缺乏,当然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大。因此学校和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联系,不能密切合作。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口号喊了多年,虽有一定进展,少数联合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这种关系不是Et益紧密,而是日益松散。这种状况的不良后果已经不仅是高校实践教学弱化,对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利的问题,而是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2.1.6学生学习方式仍属于被动接受型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规范教育,其教育方式过于重视学生的整体性而忽视了个性,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往往陈旧、死板、齐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属于“满堂灌”和照本宣科式;考试方法单一,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为主,等等。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缺少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缺少自主读书与自主学习,学生往往机械地记笔记、背笔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记,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仍属于被动接受型,满足于“教师讲学生录”,学生习得的是等待型的认知方式与学习习惯。2.17素质教育不全面,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教育薄弱我国工科院校毕业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对校园文化的开发利用较差是重要的原因。校园文化氛围较稀薄,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乃至思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几门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加强整体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统一,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挖掘。2.2我国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发端于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实验,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党和政府逐渐确定并落实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国家教委于i994年初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5年3、4月份在北京举办了两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此项改革计划全面启动实旌。此项计划的指导思想其中一条是: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大批教育工作者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进行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方面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工科院校创新型入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2.2.1专业面有断拓宽80年代后,我国高校进行了多次专业调整与改造,专业面已经大大拓宽。1993年新的专业目录,比修订前的813种减少309种,剩下504种,比文革前的1000多种减少了一半以上,为培养宽口径的适用人才创造了一定条件。1996年国家教委叉决定进一步修订专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业目录,指出“实施高等工程教育,在思想观念上,应当由比较狭窄的“对口”专业教育转变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宽口径的现代工程师,扩大服务面,增强适应能力,是调整修订专业目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998年专业数量减少到248个,如将铸造、锻压、焊接合并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专业覆盖面非常宽。我国工科院校专业调整工作近几年取得相当快的进展,改革力度大,成绩显著。当然专业面能不能真正的拓宽,还有待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去体现。2.2.2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并日益深化80年代以来的教学改革情况,从业务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课程门类增多,除从技术科学向人文科学扩展外,反映信息时代特点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增多,面向世界的国际性课程强化,计算机或冠有计算机名头的课程以及外语课明显强化,教学内容、手段现代化步伐加快。(2)选修课比重增大,学生的个性开始得到尊重,选课自由度增大,教学管理日益灵活,学生知识结构逐渐多样化,知识结构于人一面的大一统局面开始转变。(3)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度,有利于培养各具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大连理工大学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学改革的实验”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2.2.3文化素质教育在工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和部分高校,从实践中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在工科教育中的地位,看到工科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非常薄弱的现状。1995年9月和1996年11月,国家教委召开两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在52所重点大学中开展了试点工作,探索出一系列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办法。部分一般院校也效仿试点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采取若干措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是工科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虽然刚开始但意义重大而深远。在~般院校中,加强大学语文、科学技术写作、研究方法、美学原理、史地知识、国际经济等方面的教育,是部分工科院校的共同特点。如北方工业大学要求学生必修“大学语文”、“美学原理”,选修“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课,很重视文化素质教育。2.2.4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得到重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工科院校的校园应当既有浓厚的工程技术氛围,又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才有可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一些工科院校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将课内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如艺术讲座,科学技术报告:开展学生课外科学技术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个性。一些学校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建立了激励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有的学校积极为学生提高能力创造条件,建立工程训练中心或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另外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学技术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科学技术活动的积极性。2.3国外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国外的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培养模式: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学科基础教育相结合的以培养学科领域内通用工程科学人才为目的的通才培养模式;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培养模式: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以培养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面较宽的高级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开放式宽口径专才培养模式。 堡重坐!三整堕焦型堑型△垄壁鲞壁壅堑壅!!各国国情不同,不可能采用共同的模式培养人才,各国间只能相互借鉴他国之长处,而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模式。以笔者之见,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借鉴之处,主要有下述六个方面。2.3.1教学计划灵活多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欧、北美和日本的高等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克服了学年制缺乏灵活性的缺点,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大量学习选修课,探索边缘学科,了解最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拓宽知识面,从而增强了社会适应性,同时也照顾了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需要,使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成才,较差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方式与我们有明显差别。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基本原理,讲思路,讲重点、难点,然后指定一系列参考书自学。每堂课只用2/3或1/2的时间讲课,其余时间提问和讨论,学生思想活跃,课堂气氛热烈。2.3.2课程体系加强了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1)加强基础课和普通教育各国高等学校在科学技术革命挑战的情况下,都采取了加强基础课的方式。这是由于他们普遍认识到,学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校期问学得的专业知识不能用一辈子。对学生来说,最持久、终生有用的是基础知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就能迅速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不会在瞬息万变的形势面前而感到茫然。美国高校有通才教育的传统。其本科阶段可培养的人绝大多数是在某一领域或学科略有所长的通才。他们在就业后,还要经过雇用单位的培训或一定阶段的实践,才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在美国高校学生入学以后,第一二学年通常不属任何院系,不分专业,全部学习普通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组成。例如,哈佛大学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数学和自然科学等五个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普通教育课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程通常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算上选修课中的一些课程,基础课可达课程总量的50%左右。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学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加强了通才教育。日本高等学校把大学一、二年级称为基础教学阶段。基础教学在大学教养部进行,不分系科。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有了新发展,更注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知识。(2)重视文、理、工科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美国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认识到,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需要为依据,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而人文和社会科学家不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就无法深入研究新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类和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美国比较早地注意了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开设。例如,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八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则以跨学科课程为中心组织整个课程,使全部课程都是跨学科的。如通讯交流和艺术、科学和环境变化等。在一贯强调专业教育的俄国,也出现了改革的动向。提出了“人文科学数学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化”的战略方针。(3)大量设置选修课日本的名古屋大学将专业必修课的比例,从占总学分要求的75%降到了50%,法国大学本科的选修课量所占比例为40—60%。2.3.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德国高等工科院校培养目标是文凭工程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工程设计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毕业后到生产或研究岗位能很快适应工作。其实践环节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课时占有较大比例。有些实验,如焊接技术实验、仪器实验等练与讲的比例为3:0,基本不讲课,以练为主。 堡童竺;三登睦壁剑堑型△垄堡鲞垄垄翌窒.堕——课程设计。后两年的专业学习阶段,要完成两个课程设计,课题来自工业界,有科研性质,是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体现。——实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入学注册前必须有8一11周的实习,目的让学生熟悉一般生产情况,了解基本工艺过程;第二阶段为专业实习,目的是获得生产过程的专业知识;了解生产管理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经济、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毕业论文。题目都是研究所科研课题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强调论文的创见性。——实验条件先进。德国的大学科研结合当今技术的最新发展,实验设备也能得到及时更新,达到当代技术先进水平,测试设备绝大多数采用电测方法和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的数量既多又不断更新,学生在这样的实验室中经过训练,毕业后很快便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工作。美、曰、德等发达国家工科大学的实验教学有四个明显特点:(1)放手让学生去做。试验题目比较灵活,内容比较新,很多是从科学杂志上直接取材,也没有实验讲义,基本是独立完成。实验采取大循环制,保证每个学生使用一套设备,结束的时间一般不做统一要求:(2)保证足够的实验教学时数。理论课与实验课时数基本是l:1实验时间还要多一些。(3)教学实验室基本是开放的。实验室不是排定了时间、地点、题目和仪器等,而是开放式的,进实验室工作很方便,使用大型仪器和大型计算机也只需要主管的工作人员同意即可。(4)实验教学带有科学研究性质。许多实验课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密切相关,实验类型多是综合设计型的,还开出了许多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机械工程学科中,开设生物学实验,定量生理学等实验。2.3.4高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开放型教育近一二十年,一些发达国家对高等工科学校从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结合的角度考虑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在美国,提出“回归工程”的口号,倡导实践,倡导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在更高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层次上的合作教育、科研、开发。美国的有关部门已经为探索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巨额资金资助,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一个渠道,1993年就出资4.87亿美元,1994年出资5.69亿美元资助59所高校和一批公司企业的8个教改联合体,进行5个大项目的改革探索。在美国已经有900多所大学与企业实行合作教育计划;在日本,高校和企业合作推行“产学结合”体制,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韩国也认为大学应大力发展产学联合体,积极为开发革新技术做贡献,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后备;德国大学与工厂联系十分密切,如斯图加特大学与奔驰汽车厂、西门子电气公司等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学校就在工厂附近,学生的课程作业就是工厂的课题。工厂企业主动接受学生实习、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报酬,学生在工厂实习,既可为工厂解决一些问题,又可使企业招收高质量的毕业生。政府鼓励企业吸收学生实习,可以减税,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2.3.5自主的学习方式美国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设计和学习本科生课程,教师起指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进行探讨研究,以适合自己情况的速度进行学习,较好地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和建立自信心。但是对于不同学生,效果极为不同,有的很快著书立说,有的则是虚度光阴。自学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模式。一般5个学生配一名导师,由导师根据教学总要求和学生的不同背景情况,帮助学生制订独立的学习计划,介绍对口课程的教师。大部分的课程学生是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选听和教师对口答疑来学习的。2.3.6利用校园文化,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精神许多国家的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权力比中国大,学生有更多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经受锻炼、感受生活、接受挑战的机会。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精神。国外许多工科院校都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也非常重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野外活动。 堡童竺;三壁堕蕉型堑型△垄堡鲞焦查堡壅!13重构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从创新人才的特征、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存在一些妨碍创新人才培养之处。这就要求更新观念,逐步形成符合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具有明确定位和培养方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1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3.1.1创新教育观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中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建立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哈佛大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信心”和“方法”,即哈佛的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可能或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能恰当地、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磨练出能一目了然地观察各种事物的能力,在别人认为不能预测的情况发生时,也能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耶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在探寻知识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迸行批判性的思考,当他们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已经具备了从事一系列行业的能力,并且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在那些领域进一步探索和深造。因此,我国高校要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创造素质都是创新教育中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对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要在确定知识能力结构、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注意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3.1.2大工程观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又决定这种模式的构建要强调适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大工程观,要更新传统上狭窄的“技术教育观”。一方面要加强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大基础、综合化的教学系统,另一方面要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 查垄堡三查兰翌主兰堡垒奎—竺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及与工程相关的市场营销预测等能力。创造教育观和大工程观是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先导和灵魂。3.2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3.2.1主体性原则入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可以说人的主体性是人发挥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精神的根本前提。如果学生没有主体意识,没有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独立性与个性,学习知识循规蹈矩,只按照被动的“接受——复制”思维方式去记忆和思考问题,就根本谈不上充满独立性与个性特征的思想与创造。在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建立起两个主体间相互合作、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把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时,都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和核心的位置来考虑。如加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的自主权,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己设计和学习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自主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环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管理体制上由“抱”到“放”,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增强独立意识等等。3.2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和经验时,要树立整体观念,进行全方位的借鉴,而不是仅仅对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借鉴。二是指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知识学习方式、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在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从模式组成的各个方面全盘考虑,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也就是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2说应当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贯穿4年学习生活的一个系统工程。3.2.3协调性原则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品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2.4趋时性原则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创新标准和要求。工业时代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还不是完整的知识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那种推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艺更新的产品为目标的增值性创新或渐进式创新,已显露出不足。相反,立足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式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模式是一种总体设计、思路的框架。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模式即可比做模具,但这种模具是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给与学生创造性和能力及潜能以扩展和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个性品质和特长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3.3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些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它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模式、教学计划模式、课程体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知识学习方式、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科院校的自身特点,构建“宽、厚、强、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图l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宽”就是宽口径,指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的特点;“厚”就是厚基础,指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强”就是强实践,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煎——丝指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高”就是高素质,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境界的思想道德、高智能、高情感、高稳定能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身体素质。作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一些素质:一有较强创新意识;二善于获取知识并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三、要有研究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培养模式的实现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各要素来完成,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灵活的教学组织、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完善学研产一体的教学机制等。3.3.1专业方向广泛化拓宽专业,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还比较细,并且对学生限制过死,一些学生一入学就被迫进入自己根本不想学的专业,另外一些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专业兴趣改变却没有转专业的自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消极地以应试学习的方式应付自己所不喜欢的专业学习。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试想,假如当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没有转换专业的自由,不从法学转到哲学领域,那么,人类很可能不会拥有这位世纪伟人和伟大的思想家。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专业设置与管理体制,拓宽专业口径。其一,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要求来看,应当考虑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其二,应当以文理或专业门类、而不是以具体的专业招生,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建议前两年)可不分专业学习,再根据兴趣与自身的特长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其三,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本身的原因面自由转换专业,这一点可以在学分制的环境下实现:其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在不断变迁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社会中,能力的一个重要侧面是适应性或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3.3.2教学计划多样化在大学实行按大类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按素质教育理念,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进行全校性教学。重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系统性,目的是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科学技术意识;后两年根据专业和社会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模块的选修确定专业或专业侧重面,实施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教学重心逐步转向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全面进行科研训练、工程训练;全面实行学分制,加大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学生根据工厂技术和产业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学即为所用,所用即为所学,保证学生与社会对接。教学计划要体现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教学计划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性执行文件,所以要体现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要求,也要体现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内涵。要注意压缩课内学时,加大课外自学、练习和实验的分量,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注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训练的比例和衔接。要注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重视课内课外对学生全面培养的安排与要求,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创新教育类课程的时数应有~个合理比例。3.3.3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模块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学程课程体系的模块化,二是课程单元模块化。前者是宏观的,主要作用是体现课程体系多样性、灵活性,构建适合创造型人才成长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后者是微观的,主要作用增强课程的弹性和柔性,便于因材施教,使有创造性的学生脱颖而出。首先,全学程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大工程观的意识。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如何对课程进行优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勇究堑化和整合,减少重叠,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强化工程意识和工程训练。二是如何通过有关课程和实践环节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目的。三是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先进性,健全构建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先进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课程,如相关学科的课程、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国际性课程、方法论课程、创类课程、信息类、经济管理类、人文类课程等。四是要增强基础,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要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等技术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压缩整合专业方向课程,适当压缩调整专业基础课课程,为基础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腾出时间。总体思路是,以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要目标,打破专业学科界限,课程体系纵向整合为四个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与工程训练)。每个模块都设必修课、选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学生可以跨学科选课,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模块本模块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优良的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为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素质,并培养学生具有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内容有:道德修养、哲学、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创造学、法学、人才学、情报学、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外语、科学学、社会学、市场学等等。特点是增加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诸如高科学技术与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等横向或纵向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开设诸如创造学、创新导论、新产品文化、技术创新管理、应用创新等创新类课程和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国际事务、外国礼仪等国际性课程,以及情报管理、情报处理工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信息或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研究型课、创业训练课等。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注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注意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2)自然科学基础模块本模块的教育目的:是学生由掌握知识逐渐过渡到自己获取知识,突出学习思想和方法。教学内容有:数学、物理学、力学、计算机,还应增加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选修科。传统的基础教育可以使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实践不够,知识面需拓宽,要避免按学科体系教学及内容重复,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加强实践能力。本模块的特点是拓宽、更新内容。如数学增加工程数学和数学建模内容;力学内容扩展到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增加工程力学。(3)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模块本模块分为两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模块。本模块的教育目的是:学生根据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确定专业及专业方向。各个专业有各自的体系,专业基础课应注意扩大专业基础面,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课使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掌握专业技能、树立工程意识、养成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及进行设计,计算机系列的课程四年不断线。课程应努力跟踪吸纳高新技术,加入学科前沿的知识,坚持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努力将生产一线在用和将用的技术引入教学。另外要注重学科交叉,因为现代的工程产品设计除要求设计者拥有必要的本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有生态学、节能技术、再生技术等的知识,因此应开设如新材料、纳米技术、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塑(4)实验与工程训练模块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使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和制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体验和认识,这对理解教学内容和从事现代社会的任何一种高级技术工作都是必需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直接动手设计和实验,掌握工程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组织能力,使学生对群体、质量、经济、安全、环保与组织管理的关系以及市场、创新和大工程的建立有深刻的理解。教学方法是:保证足够的实验教学时数。采用分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动手,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较强技术含量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交叉学科的实训项目,逐步形成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课程单元模块化是指将每一门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如基础模块、提高模块等,主要作用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便于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及兴趣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对于起点不高、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让学有余力、希望对该门课程深入学习的学生学习提高模块,培养其创造能力。课程单元的模块化是建立在课程结构的整合基础上的,改变过去几门相关课程各自封闭的体系,消除互相隔离、彼此重复的现象。改变以往同--f]课程的教材类型过多,模式单一的问题,实现几门相关课程的贯通、融合和渗透。课程向小型化、微型化发展,促使教师少讲、精讲、讲重点、讲思路,进行高起点、大跨度、高难度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补充知识,消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这样做有利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也有利于学分制的实 大连理工大学顶士学位论文29行和教学的组织,便于教师安排自己工作,可以利用课余边教学边科研。33.4教学组织多维化(1)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教学、科研二维化原有的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校一院一系一室的固定树状一维结构。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研室。教研室是院(系)按照承担教学课程的需要而建立的教学组织,并把教师按讲授课程组织到相应教研室去。教研室对于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任务的加重,上述单一化的刚性基层组织形式对师生具有一定束缚作用,不利于原课程的淘汰,新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不利于教师参加跨院(系)合作的科研项目:因此,有必要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新情况,建立教学基层组织的新形式,按教学和科研两类任务对教师加以组织,实行教学、科研二维模式管理,~个教师按教学课程的类型和学科方向参与(或隶属)相应的教学组织(如教研室),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参与某个科研组织(如研究所或中心),教师属于哪个组织,可以根据承担任务的变化而灵活组合。教师即搞科研又搞教学,通过科研促迸教学。学校的科研组织与社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紧密联系,教师的科研结合当代技术的最新发展,学生的课程作业、毕业设计可以是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很有帮助。(2)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多维化学生班是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传统的教学一直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应改变单纯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当采取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讲授法以外的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3.3.5学习方式自主化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衄究!!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大学生,仅凭个体狭隘的学习经验是不行的,只有善于了解和捕捉国内外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聪明的、紧跟时代步伐前进的优秀学习者。显然,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高效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具有前瞻性,为明天和后天的经济发展做必要的储备。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爱好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自由选择课程;在三年级开始根据兴趣与自身的特长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及主攻方向,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本身的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条件许可可以自由选择导师。这些选择权的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型和指导型,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意识。教学方式应有更多的提问、讨论和课后的报告。可以采用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组建各种专题研究小组,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在教学方式上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新的、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是提供给学生打好的猎物,连给予猎枪都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去造炮和剑等。学生在主动的、双向的、探索的、研讨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环节上要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j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和动手搞实验。鼓励他们大胆搞发明和创造,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3,6学研产一体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发展与创新科学技术知识,就要实现教学、科研、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工科院校更应当努力拓宽学研产结合的路子,营造学校良好的科学技术创新的环境,发挥高新技术源泉的作用,与产业界建立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进入国家技术创新主战场。走学研产结合的道路,使学生能够面向工程实际培养仓q新能力,增强设计力和创造力。在学研产三者关系中,基础是科研。用科研的“源”来充实教学工作的“流”,充实产业的“流”,这个“源”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使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的内容反映在教学上,使学科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个“源”有利于加速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在国家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教学是基础,科研上水平,产业出活力。实施中要注意把握四条主线。(1)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接触到工程实际和较先进的实验条件,能够充分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另~方面,企业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大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可以把专业学习和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会与人相处: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创办工程研究、实践中心、中试基地等。(2)高校为企业提供研究成果,开展科学技术服务高校可以面向工厂企业,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企业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效益增长;高校要充分乖j用人才高地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经营指导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服务。(3)高校和企业共同兴办高技术产业高校为提高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也必将发挥其智力优势推动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兴办大学工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武研究32业园区、高校与企业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或者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如以斯坦福大学工业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闻名全球的“硅谷”,以剑桥大学“科学公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科学城,我国高校近几年也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东大阿尔派等,不仅发展了知识经济,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的浦口、沈阳的三好街等都是高校的密集地。大学创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的孵化器,是激励学生发明创造的好形式。近几年大学校园涌起大学生创业潮。如清华大学材料系3年级学生邱虹云因发明设计思路更加科学、性能更加优越,且价格相当于国家同类产品1/3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而招来了上海第一百货大楼5000万元的风险投资;(4)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请企业人士来学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不仅讲授与工程实际有关的课程,而且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企业根据自身科研规划,选出一批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研课题;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鼓励科研创新,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行业的前沿课题有所了解,刺激他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欲望。——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企业的最新进展,有利于造就一流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采取订单式培养可以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工程实践和未来企业创新工作的要求。3.3.7校园文化优异化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的育人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方向正确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积累后形成的文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化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龟lj新素质、思想道德紊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实际上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有形的活动和无形的氛围都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学校重要的基本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使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以升华、素质得到提高。(1)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加入一个学生社团在高校实行学分制及后勤社会化的情况下,班级的概念淡化、结构松散。但社团却是至始至终密切联系学生的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科学技术类、文化类、体育类等各种各样的社团,在其中学生可以无年级差别、无等级差别、自由的交流。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锻炼独立意识,磨练意志,培养团队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养成创新人才必备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解决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解决这个问题单靠几门有关文化素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内课外教育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进行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因此校园文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工科院校的校园应该既有浓厚的工程技术氛围,又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才有可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能力强的人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吸引或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应重视教育性、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学生重在参与,在参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并提高各种能力。 堡童生!三整堕焦鱼堑型△垄堕鲞堡壅笪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素质系列讲座、中外文学名著名篇读书活动、影视欣赏、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合唱比赛、美术书法赛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高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和创新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创新观念的普及。通过学校内外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术研究,激发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这些竞赛可以为学生转变创新观念、培养创业精神,营造良好氛国。学校各院系应当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学术节、文化节,举办多种学术科研方面的报告会、座谈会、演示会,这将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拔尖人才。学校不仅要有庞大的科研创新的群众基础,又要不断涌现优秀的作品和学生科研骨干。每年应开展“大学生学术之星”“大学生科技十佳”的评比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有学术科研潜力的学生,采取特殊优惠措施,有意识地配备指导教师,制定完备的跟踪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加强弓I导服务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制度保障、物质条件等方面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申请——资助——指导——完成——评审——鼓励——深化”一条龙服务、奖励体系。学校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与商务咨询,使学生的科研成果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完善学生创新服务体系,制定经费支持办法、教师指导办法、设备条件保障措施、奖励监督机制、基层选择模式及产业运作办法筹。形成崭新的运作机制,把学生学术科研工作纳入全校科研工作体系之中。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强有力的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5服务和引导体系,才能得到保护和充分发挥,进而努力钻研出更多成果。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工科院校创瓤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点4.1教育思想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性选择,是我们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工科院校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中,应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法,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和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切实转变观念,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大胆进行教育创新。4.1.1切实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从教师到广大学生,从教学管理人员到全体干部职工,都要从根本上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克服那种把知识的继承当作高等教育目标的思想,克服那种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思想。以2l世纪的发展眼光,认真审视创新对于工科院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特殊意义,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教育思想讨论,让全体师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人才,为什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怎样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等,在树立创新教育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适应能力。4.1.2切实转变教育价值观,把个性发展纳入培养目标长期以来高校比较注重学生的群体成才,注重为其从事某种职业的规范知识和专有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必然会削弱高校以及高校学生对于2l世纪的适应能力。目前国家和社会都在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所以结合社会需要、发展学生个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走向。要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仅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也要把满足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4.1.3强化素质教育思想,把创新融入全体学生的培养全过程之中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7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历史重任,培养的学生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为了使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应当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的全过程,着力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着力于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结合,着力于学、研、产的有机结合。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在多领域的创造性,激励他们进行文化创新、思想创新、学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4.1.4敢于突破,大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创毅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必备要素。工科院校要大胆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际疑,大胆鼓励学生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观点。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敢于突破,克服那种把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等同于胡思乱想的陈旧观念,克服对于培养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种种担忧和恐惧思想。4.1.5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观念向创造性的学习观念转变,改变单纯的知识积累、记忆、接受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学习,主动适应未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主动适应现代化,适应信息社会,主动适应终身学习,把学习目的和学习重点放到发展与创新上。积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就业观念向创业就业观念转变,摒弃单纯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思想,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丢弃依赖思想,放宽眼界,不局限于在某领域就业,不局限于找份谋生的工作,而是大胆投入到大学生科学技术创业的潮流,在竞争中舒展个性,发挥才华。4.1.6建立鼓励创新的措旋和激励机制要在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注意培养特殊人才和拔尖人才。要采取有力的鼓励措旌和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的成长环境,确保学生良性发展。如引进国际著名大学创造性人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38才培养经验,在若干专业_了I:设试点班;完善本科高年级课程与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方面的衔接,开设连续班;对有科研敏感力的学生,以科研项目辅助,培养其科研能力;强调毕业论文质量,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接受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锻炼;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大赛:为部分学生干部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培养其社会实践和管理能力。设立“创新学分”,从体制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设立创新学分,将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进行考核。“创新学分”的实施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尽可能与相关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自己动脑动手去设计,去创造,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取得创新学分。学生参加建模大赛、电子大赛、科学技术大赛、工艺设计、程序设计、工程设计、小发明、+fi,J造、小专利、撰写学术论文、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性实验、在正式出版物发表论文经过鉴定后都可以作为创新成果,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可以拿到“创新学分”,并颁发“创新成果证书”,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4.2教师队伍创新名师出高徒,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首先拥有创造性人才。拥有一批拔尖人才组成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首先就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播者,又是学生成材的引路人,因此要使高校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要营造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4.2.1深化改革,使高校成为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之地由于体制、机遇、待遇等多种原因,高层次大师数量与需求不相适应;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教师队伍中比例不合理;教师的生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9活、工作、学术条件与国际同类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应当本着以人为本,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构筑人才高地,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地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高层次优秀人才。4.2.2引入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营造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人才成长与环境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职称、待遇、住房等办学资源的分配上向教学科研骨干和中青年教师倾斜,鼓励优秀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倡导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营造浓郁而活泼的学术氛围。通过改革努力使高校成为优秀学者向往的学术殿堂、孕育出国际知名学术大师。4.2。3运用各种有效途径,造就庞大的创造型教师队伍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灵魂,在师德建设中,要着重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强化教育和学习,注重内化,切实引导教师树立创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等。要优化教师成长的环境,营建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氛围。学校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多种学校因素,包括校领导班子、学校管理、人际关系等。①要有一个创新型的校领导班子。因为一所学校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关键是校领导班子,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班子,才能为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作为班子成员,要不墨守成规,思维灵敏,善于开拓,敢于创造,支持和鼓励教师创新。②要有一套创新型的管理。这种管理应该以人为本,把教师置于学校管理的主人地位,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无论是管理思想,还是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应该是别具一格,富有创意的。③要有一个创新型的集体气氛。在这个集体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人际关系应该是十分融洽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氛围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创新型教师的校内培养机制。(1)由学校领导与教育专家组成培{J11d,组,深入教师,对培养对象进行考察、诊断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才培养垫塞堑堑!!和指导,尤其是以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评价为切入点,通过听课和交谈深入细致地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帮助其确定改进教育教学的策略,提高创新教学的水平。对所有教师进行高校培养目标构成、创造性素质构成、创造型课程设置原理的理论培训及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行为、技能和教学方法培训。(2)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研讨活动,如组织教师上研讨课,示范课等,探索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3)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用创新型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来带动其他教师,大家在一起协同研讨,在切磋中共同提高创新教学水平。(4)开展竞赛,如优质课擂台赛、教案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竞争促使教师能力的提高。(5)建立骨干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时间可以半年,也可以一年,让这些教师在学术休养假期间学习、反思,对其创新型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成果。既进一步提高其业务水平,又供其他教师借鉴、学习。此外,还要构建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考核、评价、奖励机制,促使创新型教师脱颖而出。(6)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大学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一方面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另一方面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为此,大学教师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一是引导教师确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树立“不搞科研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的观念,把科研视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自觉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二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际的科研项目,使教师树立工程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鼓励教师撰写论文,举行征文发布会,组织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总之,要引导教师树立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的紧迫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接受新思想,吸纳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并且在实践中敢于采用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勤于思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4.3教学帑j度创新4.3.1推行学分制现在虽然多数学校均推行了学分制和选课制,但总体上看仍属于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优点未得到很好体现,还不适应培养多样性人才的需要。推行学分制将会全面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进行学分制改革实践,突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进行因材施教。在自由选课、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4.3.2推行主辅修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设更多的辅修专业。辅修教学计划要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使主辅修制更具有生命力。4.3.3实行弹性学制在学分制条件下,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允许学生依照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计划,自己安排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快进度或慢进度学习,学生修满应修学分,即可毕业,也可以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延时毕业;进行本硕连读改革,与兄弟院校实行学分互认等。4.3.4实行多证培养制引导学生弱化狭隘的专业观念,积极进取,为自己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增加实力。学校将采取政策,鼓励学生考取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等证书,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参加各类竞赛,考取上岗证书。做到一人多证,一人多能。4.3.5加速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管理工作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中心,研究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体制的改革,规范管理职能.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针对新形势和高等教育的新发展,高校加速改革学生管理体制,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学生管理体制必须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2(1)学生管理由“抱”到“放”,转变学生管理机制。现在许多工科院校仍实行的按专业及年级划分的政治辅导员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学年制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组织集体活动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管得过死,抱得太紧的问题。辅导员要负责学生的全面日常管理,解决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各方面的问题。如监督学生跑操,上课查出勤、晚上查晚自习,检查教室、宿舍,要安排全系学生的活动,要协调学生与学院各部门的关系,要负责毕业分配等工作。很多事情都由老师安排,学生处于等待和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很少发挥、创造性受到限制。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台学分制的实行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应当改变按专业年级划分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重新组建可实现综合管理的学生管理机构。例如建立统一的学生管理部门,按楼层安排思政教师,使学生工作战线后移,主要突出指导和服务职能。指导就是帮助学生确定人生方向、选择课程等;服务就是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服务功能包括特困生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中心等:另外在学校的更多方面加强建设,例如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各个环节,每一位教职工都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固定的发布信息的途径,如电脑网络、公告栏、指导书等,将课程安排、学生守则、学生活动、招聘信息、勤工俭学信息及其他注意事项及时公布,让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就业指导工作,由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完成;上课出勤由任课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检查,如利用课后的报告来进行检查;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学生部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宿舍等等。通过以上改革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安排学习和生活t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迸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独立意识、提高创新素质。(2)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指导体制,实行导师制。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相对比较淡薄,教师满足于在课堂传授和灌输给定的知识,而很少与学生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管理平11.一b导完全由学生辅导员和政IIj.k伍行使,少数学校选任了部分班级导师或班主任,但缺少力度和普遍性。这种体制造成了思想交流和知识传授的脱节,德育与智育的脱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应当倡导导7ilil《,形成新型的学生管理和指导体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笔者主张从大学3年级以后实行导lJiiif《,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做一是适应学分制中学生选课、确定专业方向等学习的要求;二是通过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实验等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三是有助于德育和智育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4教学方式创新4.4.1采用并行式教学模式,突出工程意识的养成,加强工程素质训练教学过程要体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大工程观的培养。传统的工程教学顺序性很强,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第二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开始学习专业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早期养成和刨新能力的提高。并行式教学就是打破学习内容的严格学年限制,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将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有关内容按知识衔接的先后顺序集成组合,构成一个微循环,将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应用实践融为~体。在课程中加强工程思想和工程方法教育,有选择地引入一些工程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架起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间的桥梁。4.4.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刨靳意识和创造能力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竺以往“满堂灌”的布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懒于思考,满足于能记笔记,完成作业,考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思索中求知识,通过讨论、辩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1)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应做到不照本宣科,而是对教材内容提纲挈领,把主要内容讲给学生,一些细节东西留给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通览教材、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授课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题目。如教师给出一个简单工程问题的“毛坯”或一个工程结构的简化模型,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问题,并自行解答。(3)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小论文。论文不仅局限与本门课程的内容,还要求学生结合其他课程的进度,结合专业自己找题目,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让一些对某门课程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可以在课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4.4.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教学信息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软件应运而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形式,增大教学信息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将学生带入实际工业生产现场,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了解所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4.4.4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5旧的考试方法基本是期末考试一次定成绩,学生习惯于老师划范围、留复习题,考试前突击准备。要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应该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实行免试制度,经本人报名,教师认可等一系列程序,学生可免试获得90分以上的成绩。其他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确定。期末考试采取口试或笔试形式。希望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既扎实又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更希望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能摆脱死记硬背的困扰脱颖而出。4.5实践环节创新工科院校应当重视培养创造能力,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参与各种实践,而且重在独立参与,在各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当采用创新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工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验、科学实验等)、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和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讨论和演练(课堂讨论、专题讨论、辩论、演讲、习题课、作业、科学技术写作、模拟教学)、操作和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研实践以及在企业内边工作边学习的企业教育等等。4.5.1实践教学环节要注意塑造工程和创新素质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科学技术人才成长的土壤。目前实验教学环节的主要弊端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和条件的限制所造成。教学实验虽开始从验证性实验向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化,但还很不彻底。学生上实验课的任选自由度不够。实验过程中还没有过多地因学生的特长而为其提供指导和扶植。所以要加快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优化以及其教学内容的改革步伐,要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和训练,实践内容多结合生产实际,使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学生要从低年级就进入系统的实践学习环节(包括课外),以便提高学习工程专业的兴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6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锻炼动手能力。另外,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增设创新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自己组织讨论,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完成设计。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根据教学内容,鼓励他们大胆搞发明与创造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可以尝试在四年级的一开始即布置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在相对长的时间里,在学习专业选修课程的同时,开发、调整自己的设计、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此外,还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发明创造。4.5.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的空间。学校应当加快开放实验室的进程,使实验室不仅只在上课时开放,而是全天候地面向学生开放,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另#FN大资金投入,建立创新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创新实验基地,创新基地也全面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学校应树立“实验室的设备宁可让学生用坏,也不要放坏”的思想,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随时到任一个实验室进行实验,还可以求得该实验室教师的指导。实验室开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验室开放后,学生随时设计实验流程,验证自己的设想,经常会遇到新问题,老师随时会被学生提问。很多实验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优秀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都可能无法解决,这就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通过实践环节的创新,提高学生知识创新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参考文献[1]周一志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C].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2]符娟照等.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忻福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事记[z].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78-1989.[4]王立彬.高校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师素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6).[5]林钟敏.大学生思维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6]阴国恩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郝克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8]马宽.改革奋进的十年[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9]孙建霞,柳新华.创新奔向成功之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0]强连庆.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1]邓晓春,王殿元.高等工科学校教学改革实验工程[C].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12]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C].2000年(1)一(12).[13]于洪良.关于大学生刨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报刊信息文粹,2000,(2).[14]郭之.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报刊信息文粹,2000,(3).[15]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05—08(2).[16]孙德彪.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09—10(2).[17]保德,徐静.创造性思维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0,(4).[18]王利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2).[19]吕其诚等.建立有效机制培养创新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0,(15/16).[20]胥泽银.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理工高教研究,2001,(2).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8[21]戴学富等.科学地构建创新教学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22]肖昌龙等.高校建立创新教育模式的途径探讨[J].西安科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2000,(增刊).[23]吴涓.知识经济与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J].高等探索,2000,(1).[24]焦风梅.科学技术社团是大学生成材的重要途径[J].辽宁工学学报,2001(2).[25]李小平.论大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1,(3).[26]秦玉刚等.浅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六、五”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2001,(10).[27]王开河.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2001,(10).[28]卢铁城.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的十大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9]辛玉亮.试论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30]夏静.“知识为本”课程体系的危机与理念重塑[J].扬州大学学报,2000,(4).[31]张立杰.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素质的培养[J].西安科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2000,(增刊).[32]陈强璋.华东师大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N].中国教育报,2001—06—10(3).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9后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许多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特征,已经不适应时代和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工科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决定着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否有独创精神、创造性地工作和研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是否能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立足于不败之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会促进素质教育在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向前推进,将会推进一个同原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区别的新型教育的诞生,将会有效缩小我国同教育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质性差距,进而加速中国跻身世界教育强国的步伐,因而,我选择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研究课题。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感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模式构成的各个方面整体考虑、全面协调发展,单独的点的改革不能够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其中每一个方面还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在这里仅仅是每个方面都涉猎但都不深入,如果有机会我会继续研究,尤其是对学研产的结合方面,因为这个方面是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工科院校,我会在实际的工作中继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争取为学校的改革尽微薄之力。本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学者的论著和报刊杂志及互联网上的文章,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同事的帮助和支持,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王续琨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辞辛苦地对我进行异地指导,在本文基本思路的形成和具体细节的修改上都给予了很大帮助,王老师严谨的科学作风、丰富的学识和高度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使我受益终身。在此向我的导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刘则渊、刘永振、姜照华、丁垄、刘凤朝、姚晓波等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我的同事为本文写作也提供了很多方便,并经常讨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t在此表示感谢。我在美国和日本的朋友也提供了许多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对我很有启发,在此深表谢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时代的课题,我现在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塑作者小传任彦华,女,出生于1970年6月,讲师。现任沈阳工业学院党委组织员,副处级。1992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学院计算机系,毕业留校后担任了四年学生年级主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996年到组织部负责党员管理工作。1999年至今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和2001年获沈阳市委科教工委优秀组织干部称号。业余时间从事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如《期望效应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大学生养成教育浅析》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