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课件1

《夜归鹿门歌》课件1

ID:36771903

大小:1.76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5-10

《夜归鹿门歌》课件1_第1页
《夜归鹿门歌》课件1_第2页
《夜归鹿门歌》课件1_第3页
《夜归鹿门歌》课件1_第4页
《夜归鹿门歌》课件1_第5页
资源描述:

《《夜归鹿门歌》课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第二单元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高考导航(2014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暮春山间》

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要抓住诗中表现“暮春”的意象来分析。“芳事

3、阑珊”“落花”,表明花儿开始凋谢,是暮春;“三月”,暮春时间;“柳绵飘白”,“柳绵”就是柳絮,春末特有景物;“东风”即春风,东风已老,可见是暮春时节;“子规”即杜鹃,它会在春末啼叫着“不如归去”。(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只是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两首诗的意象特点,就能把握其感情异同。《暮春》写了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桃花凋谢涧水香

4、,描绘了一幅幽美静谧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答案】(1)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鉴赏意象的方法:①注意意象本身的特征。有一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普遍意义,要理解常见意象的含义。②解读意象要结合诗意。意象往往与诗歌表现出来的整体意境、作者

5、要表达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回答意象题,一般要回答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②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③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④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重章叠句、卒章显志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②明确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③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传达诗人情感或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把握诗歌

6、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题目,看诗词内容;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意,把握意象特点;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歌有关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歌的感情色彩。本题主要抓住意象特征来把握情感。要注意不同意象代表的不同感情。如“柳绵”暗含时光飞逝之意。子规啼叫,暗示一种思乡之情。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诗歌,体味诗的语言、节奏之美;2.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课前预习3.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曾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

7、京师,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惟一人,又被称之为孟山人。擅写五言诗,有《孟浩然集》,收诗263首,多抒发个人感想情怀和描写山水景物。诗风清新简朴,生活气息浓厚,读来倍感亲切。代表作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赠张九龄)以及《早寒江上有怀》《过故人庄》和《宿建德江》,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春晓》。4.了解背景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水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

8、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