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

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

ID:36827762

大小:160.4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6

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_第1页
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_第2页
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_第3页
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_第4页
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部参赛_《圆明园的毁灭》_刘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圆明园的毁灭》学校: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蓝城小学姓名:刘利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þ小学2、学科:语文(五年级上册)3、课题:《圆明园的毁灭》4、课时:1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清楚文章主要内容。(2)、搜集“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二、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圆明园的毁灭》选自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为“勿忘国耻”。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

2、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小学语文高段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有根据需要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而本组以:“勿忘国耻”为专题的教材,因学生对国耻、历史之陌生,造成了走进文本,体会感情之困难。故本册本单元教材成为了实现这一学生能力目标的载体。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把阅读、感悟、想象、多媒体资料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

3、灭的经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和毁灭的经过,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难点: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三、学生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爱与恨情感上又不是十分鲜明,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这一难点,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

4、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四、教法和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而且圆明园昔日的壮观已毁灭,无法再现,单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远远不够。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各种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以音乐、录象、图片,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精美,规模的宏伟,收藏的珍贵,建筑的多彩,想象圆明园当年的壮观。再为学生播放毁灭的影片,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滔天罪行的恨。通过这些教学手段,使教学主题与

5、思想达到自然的升华,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以三大版块构建主题教学,即“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层层推进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近圆明园(播放课件图片)(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5%9C%86%E6%98%8E%E5%9B%AD&ie=utf-8&in=22332&cl=2&lm=-1&st=-1&pn=113&rn=1&di=77530389950&ln

6、=2000&fr=&fm=index&fmq=135821845021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13&-1&di77530389950&objURLhttp%3A%2F%2Fbbs.ieche.com%2FUploadFile%2F2007-7-8%2FB21AHII1FGH931688A.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kf_z%26e3Btjvij_z%26e3Bv54AzdH3Fw6vitej_etjo_z%26e3Bwfr%

7、3Fk5w61t1%3Dca%26t1%3D8nld89&W800&H600&T7988&S364&TPjpg(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5%9C%86%E6%98%8E%E5%9B%AD&ie=utf-8&in=21876&cl=2&lm=-1&st=-1&pn=52&rn=1&di=279305521750&ln=2000&fr=&fm=index&fmq=1358218450218_R&ic=&s=&se=&s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