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课件3

《民为贵》课件3

ID:36843423

大小:2.45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5-10

《民为贵》课件3_第1页
《民为贵》课件3_第2页
《民为贵》课件3_第3页
《民为贵》课件3_第4页
《民为贵》课件3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为贵》课件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 民为贵哲思短章谈清高清高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他达到的境界是人性的至善处。虽有为民的信念,但他不屑于功名;虽有出仕的愿望,但他鄙视利禄。功名富贵于他如浮云。当现实社会,打碎他这种梦想时,他开始归隐于山林之间,与草木为伴,与鸟兽为友,日徜徉溪流山泉边,夜观望星斗素月寒。或饮酒为歌,或作诗为乐,与天地共融,与自然为亲。他崇尚淡泊恬然、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无欲无我,与世无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而现在,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清高不复来矣,清高无存矣。即使有,也是微弱如萤火,短暂如昙花。清高在文人阶层的最后一块阵地,也

2、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失殆尽。谁还在坚持最后的清高?谁还在向世俗做最后的挑战?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深刻反映社会和人性的文字,也许寒窗一坐,十年板凳冷,也许最后不是很畅销。但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最后他们会说,在这本书中有文字的清高和作者的清高。修身名句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资治通鉴·晋纪》赏读:凡是评价一个人,一定先举出他的长处,那么他的短处不说也就知道了。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赏读:人们常易犯的毛病是不管自己田里的草却去别人的田里锄草,对别人要求

3、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比喻不修自身而苛求于人。“爵”通“雀”,鸟雀“畜”通“蓄”,积聚“有”通“又”损害敌人强盗得到能够得到、赢得应该,应当替,为和给予,授予赞成,赞同等待结交,亲附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这样以后。被诛杀或逃亡。危害安于成就王业5.文言句式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_______________②祭祀以时________________③天下诸侯朝觐者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6.文白对照主旨归纳本课共有五节,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非常突出的。“民

4、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今天听来简单,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说这句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深远的洞察力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超前意识”。齐宣王就“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掷地有声地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重点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宣王的问话有何特点?孟子是如何回答的?【答案】齐宣王所问的两点是非常尖锐的,“汤放桀,武王伐

5、纣”和“臣弑其君”都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如果孟子肯定商汤流放夏桀和周武王讨伐殷纣,就会与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有序自相矛盾,而对“臣弑其君”,又必须进行明确的回答。孟子的回答机智而锐利。对第一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于传有之”,显示了孟子的机智。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损害仁的人叫贼,损害义的人叫残,损害仁和义的人叫独夫。于是“汤放桀,武王伐纣”“诛无道,弑独夫”的正义主张不言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节中比喻运用较多,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民心归附的情形巧妙地比作“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形象贴切,易于明白;用“为渊驱鱼者,獭也;请以“桀、纣之失天下”一节为例,分析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为丛驱爵者,鹯也”来形象地比喻“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拟,形象生动;而“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则结合现实,说天下诸侯即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如同患了痼疾却无良药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

7、现象比喻治国的大道理,简洁明确,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思辨色彩,让人易于接受。文本审美浅析《民为贵》一节的说理艺术1.层次井然,又曲折有致“民为贵”一节,先从重到轻: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后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层次极为分明。“桀、纣之失天下”一节先从反面说暴君失天下,分析失天下的原因——失去百姓的支持,便失去了民心。接着又从正面分析得天下之道不仅要“得其民”,更要“得其心”;而“得其心”的关键是从民所欲,广施仁德;广施仁德,百姓就会望风归附。进而分析暴君失天下的深层原因——施行暴政,众叛亲离。最后联系现实,指出当

8、今国君如果广施仁德,定能称王天下;反之如果不积累仁德,就一定会身死国灭。文章思路清楚,论证严密,又富有变化。2.汪洋恣肆,极其雄辩孟子一亮出“民为贵”的观点,顿时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