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

《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

ID:36863012

大小:215.6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9-05-10

《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_第1页
《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_第2页
《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_第3页
《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_第4页
《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婚姻的选择:择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婚姻的选择:择偶第一节不自由的择偶形式一、人类婚姻史上纷繁的不自由择偶形式1、掠夺婚2、买卖婚3、服务婚4、交换婚5、指腹婚6、童养媳1、掠夺婚掠夺婚的最初意义是男子用武力掠夺女子来做为妻子。2、买卖婚男方以金钱、财物买女为妻。婚事在集市交易叹为观止的印度婚姻集市在印度恒河流域比哈尔邦有一种奇特的集市——交易的是青年男女的婚事。这集市一年一次,一次7天,在苏拉特村举行。苏拉特村的婚姻集市,在一座湿婆庙前面,周围有许多芒果树,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集市能长期存在,理由说来也很简单:印度的青年男女虽说在法律上享有婚姻自由,但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父母包办

2、的婚姻居多。父母,特别是姑娘的父母,为儿女的亲事费尽心机。女方的父亲还得付出一笔可观的嫁妆费,为了少付一点,比哈尔邦甚至发生过抢青年男子来强迫成婚的事件。为找女婿到处奔走,为少付嫁妆而反复磋商,费时费力,倒不如集中在一段时间、一个地方进行较为节省一些。这样,婚姻集市也就应运而生了。3、服务婚(服役婚)男方到女方家中为其服务一段时间,而后与女结为夫妇。4、交换婚指双方父母各以其女交换为子妇,或者男子各以其姐妹交换为妻。5、指腹婚当儿女还在母亲腹中,双方父母就约定,如果是性别相异的婴儿,未来就结为夫妻。6、童养媳女儿出生以后尚未成年,就被送到男家抚养作小媳妇,当双

3、方都成年的时候才择日完娶。二、包办买卖婚姻与丑恶的拐卖妇女现象曾经,长期在农村流行的包办买卖婚姻的歪风,助长了一些犯罪分子的气焰,给了他们可乘之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拐卖妇女的丑恶现象大量出现,妇女是其中的主要受害对象。第二节自由择偶一、自由择偶: “同意婚”的提出与确立“同意婚”也叫自由婚,是近代社会由资产阶级提出的,由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确定了婚姻当事人对择偶的决定权。1804年,《法兰西民法典》的146条宣布:“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存在完全自由的婚姻选择。Why?在任何社会,年龄、宗教、种族、父母和亲属群体的愿望以及经济、

4、权力、职业、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等工具性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婚姻行为。二、择偶的理论分析(一)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1、生物学解释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3、互补需要理论4、同质性理论1、生物学解释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本能驱使男性去接近女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行为是基本本能的反映。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他或她的异性父母类似的人恋爱和结婚,这种倾向是无意识的,集中表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3、互补需要理论配偶倾向于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选择,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提供可靠保证的人做配偶。如性格上的互

5、补、经济与外貌的互补等。4、同质性理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相互更具吸引力。这些相似点可能是生理、心理或社会的。其中价值观的相似更为重要。如志同道合,孙中山和宋庆龄。(二)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1、角色理论2、交换理论3、序列理论4、择偶梯度理论5、历史前例理论1、角色理论人们倾向于按照社会、亚文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待。角色就是指适合于某种既定地位——丈夫、妻子、男性、女性等的一套社会期望。个人以角色一致、角色相容或者求婚、婚姻和家庭角色的一致为基础进行选择。2、交换理论某种类型的交换观念是婚姻的基础,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金钱、地位、容貌、气质、性行为的任意

6、组合之中。择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易,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3、序列理论婚姻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一系列可变的标准,阶段或模式为导向的,择偶过程是依据互动的系列因素。4、择偶梯度理论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者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等于自己相当或者高于自己。即“男高女低”模式。女性拥有的资源有哪些?男性拥有的资源有哪些?5、历史前例理论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父母包办或者由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实际上是两个理想类型的划分,现实是这两大模式的混合。(1)基于心理学平衡理论的转移性原则(2)降低不确定性理论(3)社会互动理

7、论(4)社会化压力说关于结婚的动机,德国社会学家穆勒认为:结婚的动机在于经济、子女和感情三大因素。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同。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则是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三、择偶心理分析1、求全心理2、社会刻板印象3、传统心理4、晕轮效应5、从众心理1、求全心理人无完人,瓜无滚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有人择偶过于理想化,导致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机会。2、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某种角色或某种类型的人的一些固定而统一的看法和评价。3、传统心理男方一定要比

8、女方强,夫权社会的思想残余。4、晕轮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