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

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

ID:36865455

大小:277.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7

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_第1页
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_第2页
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_第3页
资源描述:

《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OCIALSCIENCEJOURNAL【反思改革开放30年艺术理论与美学】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O年蔽【摘要]区别于传统的感性学界定,作为现代性视野中的美学,感通学有着其潜在的理论渊源与鲜明的现实意义。透过感通视闭,新时期3O年美学历程依次展现为:感抚人道、通顺人际,感兴性情、通透性命,感触世间、通达伦常这三个阶段的嬗变演绎。朝向人性、朝向生命、朝向世界的逐次敞开构成了其美学特征的风貌。感通学以感思性、融通性为双翼,以现代性生活世界为关怀对象,直面现代社会分化所带来的悖境,试图为分化的知识模式、文化认同及至社会群际提供交往沟通的途径。(关键词]感通学;美学3

2、0年;现代分化;共通感[作者简介)罗成,198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2—0175一o3魅与文化分化趋势中,重新寻求文化的共通认同与群际整合。面对近3O年的美学学科发展历程,我们面l临由此,美学并不能仅仅从认识哲学的感性学来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把握其内在学理逻辑与进人其理解,或许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将其理解为感通问题意识。一般而言,美学之父鲍姆伽登创立美学学更为妥贴。其实这也是康德以降世界美学一个学科时的界定——“感性认识的科学”[1](或简称普遍潜在的主题,“美

3、”并非像莱布尼茨一沃尔夫感性学)——是获得了极广泛认同的。但是,作为学派所认为,仅仅意味着建构一个为完善的理性认伴随现代性分化而兴起的美学,实际上所承担的功识服务的低级认识学科,而是有着其自身特殊的文能及应有的职责或许并不仅仅局限于“感性认识化使命与政治承担。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首先体的完善”。在这种现代性文化分化的历史演变中,现为“判断力”在心理结构层面的桥介意义:“通过哈贝马斯关注到,一方面,文化结构的分裂使得专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而提供了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家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距离13益增大;另一方面,念之间中介性概念,这概念使得从纯粹理论的理性经过专门化处理与反思过的文

4、化与日常实践形成向纯粹实践的理性、从遵照前者的合规律性向遵照了断裂,没有有效地为生活世界灌注活水。这就是后者的终极目的之过渡成为可能。”[2]其次体现为现代性文化危机的表征。值得注意的是,在韦伯式“判断力”在文化认同层面的共契意义:“鉴赏有更归纳的背后隐含着一个至关重要而又一直没能得多的权利可以被称之为共通感;而审美[感性]判到有效清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与汉语学界1978年断力比智性的判断力更能冠以共同感觉之名⋯⋯之后的学术演进息息相关,更与30年美学的学理我们甚至可以把鉴赏定义为对于那样一种东西的推进密不可分。简言之,这是一个“分与合”的问评判能力,它使我们对一个给予的表

5、象的情感不借题,一个有关文化同一性衰落与共通性再造的问助于概念而能够普遍传达。”(3]在此,我们看到了题。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后革命氛围”(阿里夫·康德对于美学所做的超越于鲍姆伽登的伟大改造,德里克语)下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与挑战。革将一种科学认识论的分支提升为了具有重塑知性命已然结束,现代性之门渐次开启,由经济现代性与理性、个人与群体之间共通性的学科。这个主题到文化现代性以及政治现代性。30年问,中国再后来更进一步演绎为席勒关于“断片的人”整合为一次重复了百年前的开放进程。伴随这个进程,美“完整的人”、马克思关于“异化的人”解放为“自由学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性文化演进

6、的一个独的人”的诸般论述。而伽达默尔通过将问题追溯特镜像。它的根本问题,正如历史上康德、席勒们到维柯,使它得以完全凸现,他认为对于教育而言所曾经试图去做的一样,即在现代性造成的世界祛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造就共通感,而共通感不仅是指和会孳辑卅2o09年第2湖f总第181韵1那种存在于一切人之中的普遍能力,同时它更是指图发挥“通”的社会功效。这种“感通”促使美学朝那种导致共同性的感觉。依据维柯的看法,给予人向人道人性敞开,人的回归成为众多学者共同的关类意志以方向感的东西不是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而注,从“拾穗者”朱光潜到“散步者”宗白华,从“反思是表现一个集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整

7、个人类者”王元化到“批判者”李泽厚,一边是重拾昔日缤的共同性的具体普遍性。(4]至此,美学已然从通纷落英的余片,一边是再启明朝锐意发问的新思。行的“感性之学”凸现为“感通之学”。所谓“感”,无论是“人性”、“人情味”的阐扬还是“中国诗画时保留原有感性之意,意指活生生的、富于整体性的空结构”的再认,无论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反思还具体经验之知,这是美学的个体生命根基;所谓是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伴随着“人道主义”、“异“通”,内蕴两层含义,其一是共通感(SensusCom—化问题”、“手稿热”等等讨论而来的是一个时代的muni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