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

ID:36950143

大小:38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3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_第1页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_第2页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_第3页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_第4页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一)----—再谈基本不等式的创新表示法石河子第一中学朱友忠案例:基本不等式的创新表示法《北师版·必修5》【不等式习题课】§3·4P95B组第1题略有改动题目:在⊙O上半圆中已知AC=a,CB=b,(a≥b),CD⊥AB,EO⊥AB,连接OD,作CF⊥OD如图所示:请用a,b分别表示线段CE,OE,CD,DF的长度,指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ABCODEF一、归纳课本中的表示法解:∵AC=a,CB=b,∴OC=,CG=OE=在Rt△EOC中,有CE2=OC2+OE2=(

2、)2+()2=OE=OD=(同圆的半径相等),CD=在Rt△ODC中,有CD2=DF·OD;∴DF===整理:CE=,OE=,CD=,DF=通过图中的Rr△的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显然可以得出:CE≥OE≥CD≥DF成立;即:,当且仅当a=b时,取“=”成立。主要是建立集合图形证明。《北师版·选修2-2》(P12习题1-2中第1题中)再次出现“”的证明。二、创新课本中的表示法上课时提问:“”在全面所学的知识中与那个式子类同?学生甲说:在学习等差数列中,与等差中项的公式类同;学生乙说:在学习求A、B两点的中点坐标

3、公式类同;学生丙说:在学习函数知识时,当某个函数的图象满足f(x+a)=f(b-x)时,则函数图象的对称轴x0=的表达式类同;学生丁说: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时,与梯形的中位线式子类同。通过几分钟的提问与启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互动和回忆;同学们竟然能回想起这么多的类同,说明“”这个式子在数学知识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达式;而且在大学的数学课本中还有与上述类同式子的应用。ABCDEFab图(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生丁同学所说,利用梯形中四条线段的长度来表示:“”,“”“”,“”是成立的;则它们分别

4、代表哪四条线段呢?ABCDGHab图(2)设梯形的下底AB=b,上底CD=a,如图(1),于是就有:(1).梯形的“中位线”EF=,显然成立;证明很简单略在初中的平面几何中已经证明。(2).在梯形中,作GH∥AB与两腰相交于G、H;如图(2),使得梯形ABHG与梯形GHCD相似,则,即GH=显然成立;称GH为“相似线”(3).在梯形中,过梯形两对角线的交点O作PQ∥AB与两腰相交于P、Q;如图(3),设PO=x,OQ=y,DO=m,OB=n,于是有△DPO∽△DAB,ABCDPQabO图(3)则,即,∴x=①

5、△BOQ∽△BDC,有,即,∴y=②由①,②可得,PQ=x+y=+=即PQ=③图(4)ABCDMNabh1h2KS在梯形中,△ODC∽△OBA,有,即④..将④代入③中消去得:PQ=,称PQ为“调和线”(4).在梯形中,作MN∥AB与两腰相交于M、N;如图(4),使得梯形图(5)ABCDEFabPPQGHMNABNM与梯形MNCD的面积相等,设MN=x,则有,⑤,在梯形中,△CKN∽△NSB,有,即⑥由⑤,⑥可得=,即MN=x=;称MN为“面积线”归纳上述梯形的四条线段如图(5)可知,显然有:MN≥EF≥GH

6、≥PQ即:当且仅当a=b时,取“=”成立。此时的梯形就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三、构建函数单调性表示法例如:函数f(x)=,可以证明该函在实数R上是增加的;于是就有:f(1)=,f(0)=,f(-)=,f(-1)=f(1)≥f(0)≥f(-)≥f(-1)即,≥≥≥当且仅当a=b时,取“=”成立。其实,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很多,譬如:代数证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众所周知,就不必说明了;《北师版·必修5》课本上的几何证法还有好多,阅读资料中,谈到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

7、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会标图案中就蕴含着≥≥≥≥的存在,值得参考与借鉴。实在是太完美了,真是令人叫绝;在此我断定此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仅次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这个基本不等式也可以说是一只生金蛋鸡,如何构造几何图形、如何构造函数,都有待于同仁们继续研究,发现其它的一些表示方法,挑战这样的工作可以启发人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二)----------对诱导公式中“α-π”的理解与应用石河子第一中学朱友忠案例:“α-π”的理解《北师版·必修4》P16§4·3【三角函数《诱导公

8、式》的新授课】诱导公式这节内容中出现了角“α-π”的诱导公式,那么怎样理解这个角“α-π”呢?刚开始我接触角“α-π”总有些别扭,是因为在旧教材中用习惯了形如角“”k∈Z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在前面的旧教材中出现过,也没有直接把它纳入公式的范筹中;在新教材中解题时,常碰到形如:sin(α-π)=sin[-(π-α)]=-sin(π-α)=-sinα;cos(α-π)=cos[-(π-α)]=cos(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