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九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201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九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ID:37107833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7

201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九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1页
201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九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2页
201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九常见文言虚词用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九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年中考专题复习之九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二)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为、然、者、乃、夫、焉、所”12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乃、为、则”8个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一、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愿

2、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1)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2)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二、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

3、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三、而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

4、愠环而攻之而不胜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四、其1.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2.表语气其如土石何?五、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1)在:其一犬坐于前(2)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

5、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1)向:告之于帝(2)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六、为1.动词wéi(1)“做”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2)“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3)“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4)“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

6、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2.介词wèi(1)“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2)“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⑦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3.连词w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语尾助词wéi夫子何命焉为七、乃1.连词(1)表前后两件事在情

7、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2)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2.副词(1)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八、则1.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

8、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