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ID:37117827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8

“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_第1页
“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_第2页
“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_第3页
资源描述:

《“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与探索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发现和构建的过程,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做法和策略:一、适时设计问题背景,促进学生问题的生成1、创设情景产生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地理信息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实现抽象地理事物形象化,静态地理图象动态化,复杂地理过程

2、模拟化,吸引学生思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信息体验冲突矛盾时,问题自然产生。例:学习自然灾害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台风肆虐的真实录象,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会问这是什么自然灾害?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易受其影响?如何预防?等等。2、观察地图形成问题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表达着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联系和空间结构,教师可充分发挥地图功能,组织学生观察地图并做出必要的提示。例:学习世界人口时,把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世界地形图叠加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比较肯定会有疑问: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哪种影响因素起主导作用呢? 3、摆出矛盾引出问题在

3、学生的已知和新知识间找到矛盾产生问题。如:中国气温分布特点,知道了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后,摆出北纬30度附近,上海和昆沙温度差别大,学生会发现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4、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历、体验和新知识建立联系,发现问题。并通过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提出新疑问。如学习季风气候时,让学生说出我国冬夏季吹什么风?当时的气温有什么特点?然后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1、由特殊到一般,总结规律3高中阶段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一个难点,学生自己很难理解,比如学习正午太阳

4、高度季节变化规律时,我设计几个问题:北回归线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和最小?30°N呢?赤道地区什么时候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是较容易的,然后自己总结规律哪些纬度范围同一天有最大值,哪些纬度范围同时有最小值。2、带问题读图,发展空间思维行星风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果能看懂示意图那么就化繁为简了。对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空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气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极地上空的北上过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变为西风?大气不断聚

5、集在该纬度垂直方向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行星风系形成过程。三、对学生的问答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由于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这时,教师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问答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1、肯定正确的问答,提高学生信心对学生正确的思考过程和回答教师要充分地给予肯定。通过对答案的当场复述来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问答溢出教师事先的设计,具有创造性,教师更要大力加

6、以赞扬,以振奋学生的情绪,促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2.拓宽、拓深思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限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够开阔,问答往往不够完整和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教师提出“世界上大城市数量逐渐增加是好事吗?”学生往往只想到大城市带来的好处及它的繁华,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城市问题让学生思考,城市的另一面。3.引出新问题,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对于问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转换角度,增加或变换条件等方法,引出新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例: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在

7、总结了北半球的气旋特点时,可以问南半球的情况,这样学生不紧锻炼了思维,还掌握了新知识。4.异中求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存在不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地理问题,教师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求佳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如“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跨过日界线计算,另一种是跨过日界线计算。当学生完成对区时的计算后,教师要适时将另一种方法引入,并让学生加以比较,得出这二种方法各自的特点,以及在通常情况下,哪一种方法更省时、简捷、不容易出错

8、。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