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郭静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郭静

ID:37226255

大小:3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19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郭静_第1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郭静_第2页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郭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亭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体会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心情,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爱情的真谛。2.鉴赏曲词的景物描写,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设想】王实甫的《西厢记》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这与它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王实甫生活的年代主要在十三世纪,他对爱情提出了何种新的认识?当一种感情需要表达时,王实甫又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的生动感人?这两个话题是本节课探讨的重点。针对此,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以体验莺莺送别张生的心情为突破口,分析莺莺的人物形象和爱情观,探讨王实甫对爱情真谛的思考。2. 以

2、诵读为辅助,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鉴赏文中的典型曲词,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品读背诵经典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教学过程预设】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越剧《<西厢记>长亭送别》节选片断,创设情境氛围。“离别”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恒久话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朋友间的离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亲人间的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情人之间的离别。古时候,人们往往在长亭为亲朋好友设宴饯别。今天我们就将目光投到十里长亭,去体验莺莺和张生

3、的刻骨铭心的别离。二、切入文本,整体感知“长亭送别”这折戏,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莺莺送别时浓烈的离愁。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抓住“长亭”和“离愁”两个关键词将曲词分为四个场景。明确:赴亭惜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二煞】)离别愁思(【一煞】【收尾】)三、崔莺莺之我见(一)分别品读这四个场景的曲词,请同学朗读【收尾】部分,思考并讨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

4、车儿如何载得起”的“烦恼”到底是什么样复杂的心情?并举例分析。结果预设:1.贯穿全篇的离愁别恨。2.对世俗观念的怨恨,对爱情的珍视,对功名利禄的厌弃轻视。(莺莺只求与心上人厮守终生,并不在意世俗功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怨愤地诅咒将他们拆散的功名,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3.对张生和爱情忠贞的浓浓担忧。(【五煞】对张生旅途无人扶持,最难调护的担忧;【二煞】“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表现了莺莺的不安:担忧张生身荣弃妻,忘情负义。)(二)通过对崔莺莺复杂心情的解读,你对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和她的爱情观有什么样的

5、看法呢?讨论结果预设: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忠贞女子。在这一折《长亭送别》中莺莺交织着复杂的愁思,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

6、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追求纯粹、勇敢的爱情理想的高度。四、一切景语皆情语《红楼梦》中得林黛玉读完《西厢记》只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而《长亭送别》则是其中的“一首浓烈的抒情诗,一幅浓疏有致的水墨画

7、”,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同学们,在这“深沉的美感”中,你们是怎样感受到愁的呢?请同学们再读【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词,思考这四支曲词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并任选一支曲词尝试鉴赏。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例1:最典型的莫过于《端正好》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①选取有代表性的暮秋之景物:天上飘着白云,西风凄厉,吹红了枫叶,菊花飘落满地,大雁哀鸣着南飞。②景物特征:勾勒出暮秋萧瑟、凄凉的气氛。③衬托人物的心情:衬托出了主人公内心离别前的伤感和痛苦压抑心情。(教师评点

8、:这段描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其情其景也让人想起柳永《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例2:结尾处的《一煞》唱词:“青山隔送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