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

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

ID:37228032

大小:3.08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5-19

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_第1页
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_第2页
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_第3页
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_第4页
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姓名:黄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病理学指导教师:李国庆20060601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荔如需保密,解密时间年月日是否保密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

2、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萤婿时间:》。z年,月乃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同意华中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㈣舴⋯诵撇予拟签名日期:函‘年占月加日签名日期:卅年矽月矽茸注:请将本表直接装订在学位论文的扉页和目录之问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摘要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

3、ma啪.)debaxy]弓l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核盘菌EP.1PN受真菌病毒侵染后,其表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包括致病力衰退、生长缓慢和菌落形态异常等现象。这些变化可能是核盘菌致病因子发生变化引起的,对这些因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核盘菌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感染真菌病毒的弱致病型菌株和正常的强致病型菌株为材料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对来源于茄子上的18个核盘菌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培养特性观察以及dsRNA的检测。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块茄子田的核盘菌菌株在致病性方面出现分化。18个菌株中,Ep一1PNA5等是

4、强致病型、Ep—IPA等为中等致病型、Ep.1PN等为弱致病型。将这些菌株的致病性与其培养特性和dsRNA带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致病性强的菌株菌丝生长快,菌落扩展均匀,不含dsRNA分子或仅含有7.4kb的dsRNA分子。中等致病性菌株菌丝生长较慢,菌落扩展均匀,不含dsRNA分子或仅含有7.4kb的dsRNA:5-j。子。弱致病性菌株菌丝生长缓慢,菌落呈扇形扩展,不均匀,除菌株Ep一1PD之外,其它弱致病性菌株的气生菌丝均发达,至少含有6.4kb的dsRNA分子。其次,比较了核盘菌菌株Ep-IPN(弱致病型)和Ep-1PNA5(强致病

5、型)在产生草酸、果胶酶、蛋白酶、漆酶和淀粉酶等因子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致病力弱的菌株Ep-1PN在产生草酸、果胶酶、蛋白酶和漆酶等方面并未受到明显抑制。因此,菌株Ep—IPN致病力减弱的原因可能为菌丝生长活力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它们在植物组织中的侵袭能力.由此提出了。核盘菌菌丝生长活力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推定。采用原生质体再生和单菌丝片段分离的方法,分别获得了具有不同致病力的Ep—IPN衍生菌株。将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与病斑直径结合起来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为上述推定提供了直接证据。显微观察表明:Ep.1PN的菌

6、丝原生质分布不均匀,部分细胞的原生质出现颗粒状和稀薄化现象,而菌株Ep-IPNA5的菌丝原生质分布均匀、浓密.再次证明Ep.IPN菌丝中弱致病因子存在于细胞质中。另外,在试验中出现了2个异常的核盘菌菌株Ep.IPB和Ep.1PK。对其核糖体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因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进行同源比较。证明这两个菌株仍然是核盘菌。Ep-IPB和Ep.IPK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正常,但不能产生菌核结构,Ep.1PB完全丧失了对油菜叶片的致病能力,Ep—IPK对油菜叶片的致病能力受到明显

7、抑制。这说明菌株Ep.IPB和Ep.1PK在致病性和产生菌核能力上均发生了变异。对菌株Ep.1PNA5、Ep.IPB和Ep.1PK产生草酸毒素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Ep.IPB产生草酸的能力受到明显抑制,但它能正常分泌果胶酶和蛋白酶。可见,菌株Ep.IPB致病力丧失与其草酸合成受到抑制是有关的。菌株Ep.1PK能够产生草酸毒素,但其产生存在滞后现象,即菌丝顶端区域没有产生草酸的能力。菌株Ep.IPNA5不仅分泌大量草酸,而且草酸的分泌与菌丝生长同步,即能够实时分泌草酸。这一结果说明:核盘菌菌丝顶端能否迅速合成草酸毒素对其致病性的发挥也是至

8、关重要的。综合对3个核盘菌菌株菌丝生长、草酸分泌和致病性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草酸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旺盛生长的核盘菌菌丝(即菌丝活力高)与分泌草酸毒素有机结合才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