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飞扬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飞扬

ID:37290601

大小:3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0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飞扬_第1页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飞扬_第2页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飞扬_第3页
资源描述: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飞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扬作者: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张文英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无论是编写的指导思想,还是编排内容和形式与过去的教材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把握编写者的意图,认真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扬。  一、信任学生,为学生的交流搭建平台 学生的创造力有时往往出乎我们的想像,孩子们的许多见解常令我们成年人耳目一新。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为学生的交流搭建平台。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要学生自己动

2、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书本上提到了四种不同的方法(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借助直尺上两条平行的边画),我在备课时预设学生能想出前三种方法,第四种或许有些困难,在实际上课时却让我对学生刮目相看。当我宣布操作要求“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学生们都动起手来了:有的用小棒搭,有的在钉子板上围,有的在方格纸上画,还有一个同学就是利用直尺画两组交叉的平行线,然后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不是书中提到的第四种方法吗?我万分喜悦,在全班交流时请他在实物投影上示范给同学们看。当他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有学生说:“我第一步和他一样,先用一把直

3、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然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出另一组平行线。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正欲“收场”进入下一个环节,又一个学生举手说:“我用直尺和三角尺先画出一组平行线,再转个方向画另一组平行线,这样就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这里,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迪,从而产生了一个个新的想法。 二、静水投石,让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静水”中“投石”,使学生原本平衡的状态“失

4、衡”,在积极的调整中让思维泛起美丽的“涟漪”。下面是我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的一个片断。 师:等腰三角形中有个“腰”字,小朋友你的腰在哪儿?(学生双手叉腰)那等腰三角形的腰在哪儿呢?(请学生上台来指出) 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学生马上指出来了。 师:那第二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在哪儿呢? 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上来指出。(没想到他居然指对了) 师:对吗?哪两条边是这个三角形的腰? 另一个学生指了左右两条。 不一会儿,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刚才那两条,因为腰是指相等的两条边。 “一语道破天机”,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师:那最后一个等腰三角形的

5、腰在哪里? 学生们抢着要上来指。 从刚才的教学片断来看,老师从“腰”字入手,与小朋友身上的“腰”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指出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轻而易举。当要求指出第二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冲突,是左右两条边吗?好像不是。那怎样的两条边才是腰?就在这时,学生自己感悟到腰是指相等的两条边。“心中悟出始知深”,要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三、创设情境,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但让他们参与探索的过程,了解某些数学知识的由来,不但有利于学生

6、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苏教版教材教学“认识中括号”时,改变了原来教材直接呈现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创造中括号。下面是我在上这节课的片断。 出示书本上的情境图:航模组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我让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开始做了起来。哇!他们的算式可谓“百花齐放”:(1)84÷(8+6)×2;(2)84÷(8+6×2);(3)84-(8+6)×2;(4)84÷((8+6)×2);(5)84÷[(8+6)×2];

7、(6) 84÷([8+6]×2)。 师:先观察第(3)个算式,它与其他几个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有减号。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生: 问题求合唱队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最后应该用除法。 师:其他的算式好像都差不多,谁能说出哪个肯定是错的? 生:第一个是错的,他这样列式变成除法比乘法先算了,应该先求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乘法应该比除法先算。 生:第二个也是错的,这个算式中乘法比加法先算了。 生: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用一个括号是不够的。 师:是啊,一个括号不够,那你对下面几个算式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第(4)个算式用了两个小括号,

8、会混起来的。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第(5)个算式是正确的。 生:第(6)个只要把中括号和小括号换一下就好了。 “旁观者清”,其实在列式时学生都知道实际的运算顺序,但由于没有学中括号,列出(1)、(2)两个算式的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