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邢晓静2

教学论文邢晓静2

ID:37310830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教学论文邢晓静2_第1页
教学论文邢晓静2_第2页
教学论文邢晓静2_第3页
教学论文邢晓静2_第4页
教学论文邢晓静2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邢晓静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生为本创高效课堂小理一邢晓静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前段时间,通过远程研修,我也深刻的感受到各执教老师的课堂中将这种生本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教师的教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       (一)以生为本,把学习的要求还给学生       学生获得数学概念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概念形成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概念同化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无论

2、采用哪种方式学习概念,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数学新概念教学,老师首先应该思考了解:新知识学习需要哪些知识经验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在突出本节课主题时,问问孩子“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学什么”,突破以往死板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要求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生为本,把质

3、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其实,爱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无形中给学生施加压力的过程,有压力才有动力,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另外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建构与完善。      由此可见,我们应将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设自主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在质疑问难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4、     (三)以生为本,把平等对话的舞台留给学生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将作答的机会留给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叫成功的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同时,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的引导点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学是对传统教师中心教学观的颠覆,是在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5、中形成的必然选择,是生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实践,必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自主解决问题,构建数学模型邢晓静 数学模型,就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示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结构应该是借助于数学概念、符号刻画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数学关系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方法。本节课,刘雯老师步步为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1、观看上学情境,直观感受两人的运动过程,为相遇模型的构建做准备。2、师生现场表演,四

6、种情景使得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相遇问题的内涵,构造了相遇问题的直观动作模型。3、上学情境中直接添加数学信息,提炼生成数学问题,构建起相遇问题的语言文本模型。(二)自主整理信息,解决问题1、要求学生自主整理信息,建立了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全班的汇报交流阶段,在老师学生的质疑问难当中,理清了数量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决策略的多样性。2、在解决策略的分析对比中,让学生体验到画线短图很直观很形象,清晰而正确的建立起相遇问题的直观图本模型。3、独立列算式,建立起学生的算式模型。4、回顾整理,建立起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速度乘时间等

7、于路程这一数学模型。数学中处处存在模型,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存在深刻的数学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学会将纷繁复杂的现实事物抽象概括为同一“数学结构”,逐步体验并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