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

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

ID:37369747

大小:5.49 MB

页数:168页

时间:2019-05-22

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_第1页
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_第2页
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_第3页
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_第4页
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姓名:刘晓琼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刘彦随;延军平20070601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一一以榆林市为例刘晓琼摘要榆林市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腹地,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6t煤,lOOm3天然气,140t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但是它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所辖1区11县均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

2、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性,加之多年来粗放型的资源开发使得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以榆林市为典型区,研究能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探讨调控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遵照党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本着陕西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做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基本构想。以生态脆弱区能源优化开发为目的,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入户调查、小波分析,以及层次分析等方法,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榆林市能源开发利用问题,就该市能源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开发对区域水资源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能

3、源开发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用两方面有所创新。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1974~2004年31年问,榆林市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增加的线性倾向值为0.0438℃/a,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增温率0.004℃/a,也高于全球平均增温率O.006℃/a;年平均降水量在剧烈的波动变化中趋于减少,降水量减少的线性倾向值为0.678mm/a。总体而言,榆林市气候变化的增暖幅度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而变干幅度则有所不及。(2)大规模能源开发以后,能源富集的北部地区多数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明显增加。目前,榆林市能源开发主要集中于北部6县(区

4、),北部地区中除了榆阳区外,其余五县生态环境脆弱度增大,特别是神木和靖边两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平均值分别由1985年的0.438增加至2004年的0.535。与南部地区相比,北部6县(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度值增加更快。另外,2004年榆林市神木、榆阳、靖边三个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的县(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值居于前三位,均能在相当程度上说明大规模能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增强贡献不容忽视。(3)榆林市能源强度开发的县(区),其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脆弱度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2004年,榆林市神木县、榆阳区、靖边县依次是榆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前3的

5、县(区),同年,这二三个县(区)在全市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中的排名也依次居于前3。可见榆林市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该市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增加。“)榆林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利用率低,故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榆林市农业用水,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1999~2005年,榆林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率为82.8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地比率为74.89%,而全市农田灌溉系数平均值仅为0.4,可见农业用水数量庞大而低效。鉴于此,极有必要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之机,在推行粮食自给有余、牧业经济为主、林果经济为

6、辅的农业发展方针的同时,压缩榆林市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积极发展节水抗旱的杂粮农业和草产业。(5)窟野河实测径流量的演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窟野河多年实测径流量变化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年平均径流量的演化过程(1950~2004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1982年,变化周期为32年;第二个阶段为:1983~1999年,变化周期为16年: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及其之后年份,该周期的变化时间仍在持续。三个阶段窟野河平均径流量分别为7.18万m3、4.83万m3、1.93万m3,这三个阶段窟野河径流量有依次下降的趋势。(6)人为活动影响对窟野河径流量的减流作

7、用明显。窟野河天然径流量的恢复结果说明,1974~1985年,窟野河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平均值为.11.32%,1986~2004年,这个值增加到8.95%;1974~1985年之间窟野河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282万m3,1986~2004年,窟野河的平均径流量减少至3.937万m3。可见,在1986年窟野河流域能源大规模开发前后,人为活动影响对窟野河径流量的减流作用明显。(7)人为活动影响特别是窟野河流域神府煤田的煤炭开发及其规模的扩大是导致河流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径流量的突变时间发生在1982年、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