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授课资料

补充授课资料

ID:37451359

大小:33.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24

补充授课资料_第1页
补充授课资料_第2页
补充授课资料_第3页
补充授课资料_第4页
补充授课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补充授课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内涵?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共同抗击“5.12”特大地震灾害中所锻造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时期的凝结和升华,是当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最新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精神内涵。集体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抗震救灾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共同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过程所铸造出的伟大精神。在此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的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与统筹安排,快捷有序地调动人民军队救援灾区,大规模地下拨赈灾物资和及时地向灾区投放,以及尽快出台灾后恢复与重建的

2、科学规划方案,为灾区及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补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用与向灾区大批调拨赈灾物质和下拨重建资金,不仅见证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彰显的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抗震救灾精神还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参与下所创造的一种精神。人民大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支援队、医护人员、无数志愿者和灾区人民一道英勇顽强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国各地的人民以不同的方式对灾区鼎立相助和对灾区同胞的友爱关怀,为赢得此次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的主

3、导作用的发挥是创造抗震救灾精神的前提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是产生的动力和源泉,两者的紧密结合所锻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彰显的是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的历史主体性。抗震救灾精神实现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三位一体。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儿女共同铸造的拥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一种伟大精神。此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汶川县,然而实施抗震救灾的却是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及港澳台,包括来自海外的广大救援人员和力量,他们以“我们都是汶川人!”这样发自肺腑的心声表达出中华儿女同根同源,同呼吸、共命运的血浓于水的手足之

4、情,这是中华民族在经历数千年磨练,在与各种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在以汉族为主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在近代百年的抵御外辱的曲折抗争中,所共同熔铸的并深深打上民族的心理、性格、习俗和文化传统印记的一种精神伟力。也即说,抗震救灾精神的创造主体是56个民族所共同缔造的,并融入了中华民族本有的特质和风貌。抗震救灾精神同时也是与当前“开放、合作、科学、民主、发展、和谐”等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抗震救灾恰是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的历史背景下所进行的,它的阶段性胜利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抉择的正确性;当前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信息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国

5、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中,面对特大的地震灾害,国际救援队的参与、抗震救灾过程中信息公开透明的发布、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科学法制赈灾与人道主义的救援并行,等等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积极融入世界、紧跟时代步伐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品格的最新写照,既是对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一种继承,又是对传统精神文化的一种超越和与当下与这一精神不相宜的批判。抗震救灾精神昭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的现代合理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

6、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很好的传承。以人为本的精神,不仅是对古代当政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传承,救灾中强调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首位,重视人的生命与维护人的尊严的人道救援观,又是对古代“以人为本”精神的一种超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既是对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仁爱思想和墨家“兼相爱”的博爱思想的弘扬,在大灾大难面前,无数英模人物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大爱无垠的感人举动,更是对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的超越;同时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乐

7、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的继承与超越,它“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它更是对我国在多次经历和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所凝练成的诸如唐山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雨雪冰冻精神的一种继承与超越。抗震救灾精神既承载过去的历史与记忆,又面对现实与指向未来。它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体现的思想道德风貌,内蕴着一种道德新标杆和价值新取向,在社会中发挥着价值评判和行为导向作用。赈灾中一切与此不相符的落后思想和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不良道德行为以及违法犯罪活动都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有力的批判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