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故 乡

第9课 故 乡

ID:37475010

大小:1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第9课 故 乡_第1页
第9课 故 乡_第2页
第9课 故 乡_第3页
第9课 故 乡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9课 故 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9 故 乡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以鸦片战争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败政治为背景,以自己回故乡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目睹的故乡巨大的变化为基本内容,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结构。课文通过闰土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采用多角度形象鲜明的对比,层层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思想的扭曲变化,启发人们要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生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2.学习运

2、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能力目标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突破方法: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小说中的人物二十年前后在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人物

3、形象。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和“换词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刻用意,感受语言的韵味。难点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突破方法:通过创设“三个故乡”的大讨论,即对“过去的故乡——现在的故乡——未来的故乡”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深入小说,体会作者给予不同的“故乡”不同的情怀。然后通过探究“谁的故乡”的问题,理解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普遍意义,领会鲁迅对人们的启迪与呼吁。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

4、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二、速读知“文”1.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2.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多音字:五行缺土易错字:恣睢 脚踝 嗤笑[

5、来源:学科网]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三、研读通“变”1.学生交流问题:“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教师适时地引导归纳)心情: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作者无法接受。2.学生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嬗变。(1)走近旧景,感受“物非”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归纳)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

6、衰败的景象,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第6段中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用简洁的一笔就形象地写出老屋的破朽,影射出故乡经济的萧条和衰败。(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①教师设疑: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的?学生借助“故乡人情卡”,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变化,体验“昨是今非”的世态。故乡人情卡人物角度二十年前二十年后人物性格归纳探究原因闰土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衰老愁苦面黄肌瘦[来源:学*科*网]生活困苦,精神麻木,严重的

7、封建等级观念,[来源:学。科。网Z。X。X。K]善良、淳朴①多子、饥荒、兵、匪、官、绅等封建压迫与剥削。②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语言能言善说见多识广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动作轻快,灵活麻木,迟钝对我的态度热情,友好,真挚的友谊毕恭毕敬,有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充满希望没有忧虑悲哀,痛苦,乞求神灵杨二嫂外貌年轻,美丽像个圆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贪婪,尖酸,刻薄,典型的市侩形象经济的困窘,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语言尖酸,刻薄动作终日坐着顺手牵羊对我的态度虚伪吹捧尖酸嘲讽对生活的态度本分生活搬弄是非(学生在交流探究结果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品读语言的方法)示例:“他站住了,脸上现

8、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教师点拨:(圈点关键词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