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

ID:37886563

大小:491.1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6-02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1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2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3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4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5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6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7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8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9页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_第10页
资源描述:

《社会转型与受众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六讲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砰究一、“大众”的概念1、大众的定义:大众是()。大众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公众有什么不同?(1)规模的巨大型;(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2、大众的特点:大众社会理论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广泛的大众,另一方面是少数权力精英。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保守的政治

2、家和思想家,对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恐惧,在贵族立场,对现状的批评。代表人物: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政治家托克威尔《美国的民主制》19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1930年西班牙的奥特伽《大众的造反》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

3、和国家的没落。评价: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后,大众社会理论发生变化,脱离贵族主义立场,并成为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制度的武器,其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的主要观点*:其一:现代官僚组织最大限度追求功能合理性,压抑和剥夺受众思考和责任能力,扩大与精英人物的差距;其二:大众媒介被权利精英操控,被别有用心的集团利用引发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评价:这一理论,深刻分析和批判了对功能合理性的追求导致大众越来越受到压抑而被少数权

4、力精英所利用,成了走向法西斯极权的手段和工具。(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美国出现了一批大众社会论者:密尔斯、李斯曼、孔豪瑟等。主要观点密尔斯认为:现代社会,“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兴起,“旧中产阶级”衰落。白领阶层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的作业或服务,常有失落感和无力感,对政治不感兴趣,业余生活中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本质上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李斯曼认

5、为: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孔豪瑟认为: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精英的操纵,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评价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通过对大众的同质性、冷漠性、非批判性等特点来剖析战后美国社会的种种病理现象。目的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大众社会理论主张的是“精英史观”*(四)评价大众社会理论思考:“精英创造历史

6、”or“人民创造历史”?思考: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有什么关系?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有什么关系?大众社会理论是基于大众社会的基本条件下对大众的把握。大众社会得以成立的六大基本条件:p154可见,在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传播的发达、信息的大量生产的大量提供是大众社会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于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那么,反过来,传播学研究也必然会受到大众社会理论的影响。事实上这影响是多方面的。基于大众社会论立场的受众观核心观点: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大众的一切特点,因此,受众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子

7、弹论”的观点就是建立在这种受众观的基础上p156、p177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与受众什么关系?p155在说明这种被动性时,传播学者更多地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上来寻找原因。以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家清水几太郎的关于"拷贝的支配"的观点为代表。“拷贝支配”是以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为前提。但是清水几太郎是基于大众传播的结构和性质而言。清水几太郎的大众受众观:“拷贝支配”“拷贝支配”含义:1、现代社会是个“拷贝支配”社会,受众通过媒介接触到的不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媒介制造出的“虚拟现实”,大众传媒的发达让人无

8、法躲避大量的“虚拟现实”。2、“拷贝支配”会转化为“心理暴力”。3、在“拷贝”带来的心理暴力性质的强大的支配力面前,现代人自甘校级、被动的处境,放弃自己的批判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