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

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

ID:3790918

大小:3.41 MB

页数:84页

时间:2017-11-24

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_第1页
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_第2页
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_第3页
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_第4页
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腹泻与液体疗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病例讨论CaseDiscussion某男,8个月,以水样便腹泻伴呕吐3天入院。每天水样便10—14次。入院时口渴,哭泪少,少尿,烦躁不安。已断奶。疾病期间,母亲喂食少量水和粥。体检:精神萎靡,嗜睡,脉搏快,眼窝、前囟凹陷,皮肤干燥,四肢末端苍白湿冷。心率130次/分。腹部软,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电解质分析,Na+135mmol/L,K+3.4mmol/L,HCO3-10mmol/L;大便常规:白细胞2~4,无红细胞。A.此病例的最可能诊断是什么?B.患儿是否有脱水?如果有,判断是哪种程度脱水。C.你是如

2、何救治的?婴幼儿腹泻与液体疗法Infantilediarrhea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科何波目录腹泻的定义易感因素1、2病因感染因素1、2非感染因素1、2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机理1、2、3、4、5、6、7、8临床表现(病程分类、分型1、分型2、脱水、代酸、低钾、低钙镁)常见类型肠炎特点诊断1、2诊断思路1、2、3鉴别诊断治疗1、2、3、4、5、6病例讨论体液平衡特点液疗常用液体1、2各种混合液的临床意义液疗常用液换算方法常用混合液的成份和简易配制及计算方法注意问题液体疗法途径口服补液盐1、2静脉补液第一天补液量液

3、体总类选择补充累记损失、继续损失、生理需要三定分级补液法1、2、3、练习病例讨论答案重点和难点重点:1.腹泻病的诊断及治疗。2.婴幼儿腹泻的脱水判断。3.常用溶液成分比及其简易配制。难点:4.脱水第一天的液体疗法。腹泻的定义.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以6个月-2岁发病率高,造成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甚至死亡。HighChildhoodMorbidity小儿高发病率1.3billionepisodes/yearin<5ychildrenD

4、iarrheaMalnutritionMajorContributortoMalnutrition导致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易感因素(一)婴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以下易感因素有关:①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②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③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低。排空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若。免疫球蛋白和胃肠分泌型IgA含量低,④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尚未完善,易患肠道感染。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

5、,罹病多。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易感因素(二)病因感染因素(一)肠道内感染(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及肠腺病毒等(2)细菌感染: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空肠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侵袭大肠杆菌、难辨性梭状芽胞菌等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性腹泻。(3)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肠阿米巴引起结肠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4)其它:白色念珠菌性肠炎感染因

6、素(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非感染性因素(一)1.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病:2.症状性腹泻病: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肠道外感染时,因发热及毒素作用而使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肠道外感染)3.过敏性腹泻病:主要是对牛奶中蛋白的过敏导致肠粘膜通透性改变发生腹泻。4.糖原性腹泻病:患儿肠粘膜缺乏双糖酶,食用富含双糖的饮食即发生腹泻。5.其他:(1)不耐受碳水化物;(2)药物影响;(3)其他因素:非感染性因素(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引起腹泻的机理是:直

7、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发病机理(一)1.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见于肠毒素性肠炎2.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见于侵袭性肠炎3.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性的物质——见于病毒性肠炎4.肠道功能异常——肠道运动功能异常——非感染性腹泻但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某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发病机理(一)细菌性肠炎(一)细菌肠毒素的作用:致病菌如霍乱弧菌、ETEC等粘附于肠道上皮

8、细胞表面刷状缘的受体上,细菌在上皮细胞外繁殖,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而致分泌型腹泻。在肠道产生肠毒素:一是为不耐热毒素(LT);另一种为耐热毒素。不耐热毒素(LT)的作用机制:毒素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c-AMP生成增多,导致:抑制肠粘膜细胞Na+和Cl-的吸收;大量水样便发病机理(二)腺苷酸环化酶病源菌毒素受体发病机理(三)耐热毒素(ST)的作用机制:耐热毒素通过刺激鸟苷环化酶,使GTP转化为cGMP,细胞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