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2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2

ID:38006251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2_第1页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2_第2页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2_第3页
资源描述: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阅读,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3、思想与价值: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松、竹、梅在岁寒中同生,为人们所敬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

2、,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二、自主学习:1、学习生字: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2、解词:劳顿:劳累。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3、交流材料:(1)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2)

3、图题诗。诗,画是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气节。(3)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欣赏图画。三、交流合作学习:1、学习“诗画欣赏”第二自然段。(1)朗读。(2)分析内容。(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他在山东任职时,正值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又是一个不眠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户,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学习《墨竹图题诗》的诗句,认真体会。学习“诗画欣赏”第三段,感知诗意。图中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

4、多,却浓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并且全用水墨,更显其傲骨,与众不同。(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四、合作探究: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五、回顾

5、反思,总结全文: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六、拓展训练: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七、板书设计:竹人干:细中有强淡泊名利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铮铮铁骨傲然挺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