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

ID:38043270

大小:4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5

记叙文知识点_第1页
记叙文知识点_第2页
记叙文知识点_第3页
记叙文知识点_第4页
记叙文知识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叙文知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叙文知识点一、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各类描写答题技巧§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

2、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突出中心二、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6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重点语句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

3、的句子;引用的句子等等1、对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二)要注意词语的感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如:理解《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

4、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四)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6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

5、解该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体味。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1)从结构上,承上

6、启下(过渡)、总领全文、总结上文;设伏笔、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2)从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

7、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3、几种照应句的表达作用:6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③行文中的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4、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

8、(总结上文,引出下文)6、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