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问题

谈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问题

ID:38057427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4

谈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问题_第1页
谈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问题_第2页
谈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谈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不尽的民国人物——谈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问题06历本金琦波我在民国史课上讲的人物是《说不尽的胡适》,之所以又巧借为题,是因为许多民国人物和胡适先生一样都有一定的争议性,都是人们眼中的“问题人物”,不管是人物本身的原因,还是时代造成的人们意识形态上的错觉,对民国诸多人物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或许很多人都在问:对民国人物的评价到底有没有标准呢?我想应该是有的,但是绝不在一个主义、一个阶级或者一维的史观。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会拿不同的史观来制定这个标准,但通常只是个人主观意识中的标准。要想出一个让人人

2、都满意的标准恐怕是件困难的事,但有一点是必然相通的,即以史实为证,一切以确凿的证据为评价的准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下的事件过去了便融入了历史的尘埃,不可逆转,便永久地失去了还原其真相的可能性,而只剩下无限接近它的可能。同理,对民国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建立在人物本身所经历过的历史现象中的,当历史现象无法被还原其真相的时候,要对民国历史人物作出整齐划一的评价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了。当然评价的多元化应该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非任意地歪曲,后者是建立在对史实的刻意曲解隐瞒或人为虚构上的。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由

3、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只不过在民国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这种需求显得格外放大。这种需求与其说是对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不懈努力,还不如说是评价者主体对思想的自由与民主的一种追求,是表达个性思想的一点渴望,是思想控制与反控制的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的失败者,大凡是没有批判精神,亦或是缺少批判的勇气,从而失去的不仅仅是对某一民国历史人物缺乏自己的认识,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丢失了作为个体所应有的独立之思想。例如,过去在课本上学到的吴佩孚是直系军阀头子,穷兵黩武,祸国殃民,“二七”烈士林祥谦、施洋就死在他的手里。在某种史观的牵

4、引下,很容易把对人物的评价一棍子打死,还不允许别人的怀疑。但随着阅读量的扩展,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思考,我们可以拿出很多史实证明,吴佩孚也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日本人策动华北自治,请他做“华北王”,他断然拒绝,汪精卫拉他合作,他对着说客边骂边拿出手写的《正气歌》让带给汪精卫。吴佩孚手下几十万兵,自己却无私蓄,不置田产,以清廉闻名。对民国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同的吴佩孚,看到更多不同的“吴佩孚”。至于评价民国历史人物的一元或多元的问题,我认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需要之别。然而,

5、其趋势应该是多元的,这种评价的多元是人们思想解放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这种评价的多元化,我还是抱有一些疑虑的,或者是杞人忧天吧。在一个没有民主传统且民主制度尚不完善的社会,轻易推翻一种权威是否合时宜?是否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现在很多人都懂得以史为鉴,不仅限于史家,可见历史所具有的现实功能。同理,历史的目的性对于评价民国历史人物同样适用,只不过其目的可以不只是作为日常行事的借鉴,也可以是为了宣扬一种观念,阐述一种价值观或者批判一种现象。此时对民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大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工具和手段。

6、以这学期的民国史课为例吧,我想一一掌握民国人物相关的那些细细碎碎的琐事是次要的,因为它们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或多或少的被淡忘,但通过课本身,传达一种史观,一种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民国人物这样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方法,才是透过现象的真正意义所在。而对于同学来说,通过对民国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一次研究人物的机会,一个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平台,我想这是民国史颇受同学欢迎的原因之一。民国历史人物随着社会的变迁离我们越来越远,也可能越来越近。正如我们没有必要去探究王国维先生投湖昆明的原因一样,我们大费周章的去评价民国

7、人物若只是为了揭示历史事实本身,恐怕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关键在于评价对今天与明天的意义。然而,关于民国人物评价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吧。就我看来,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很大一部分人物的政治性过强,离现实太近,容易触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比如对胡汉民、戴季陶等国民政府元老的评价。其造成的后果是对正面人物只肯定不否定,对争议人物或反面人物只否定不肯定,提及肯定的地方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隐晦。要还人物的本来面目,就要有勇气挑战权威,这是对史德的考验。今天对民国历史人物的评价相较过去“左”的理论显然是有了很大的改观,纠正了过

8、去对一些人物的歪曲和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但有出现了和上述截然相反的问题,在为一些民国人物翻案的时候,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些学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脱离了道德准则和客观史实,在评价民国人物时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情感好恶去理解甚至裁剪史实,颠倒黑白,全然不顾治史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比如有人将民初一度形成的自由之风归功于袁世凯,并否定袁作为巨奸大恶之基本面貌的定案。又比如为汪精卫的卖国找任何主观上和客观上的理由。还有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