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戏曲兴盛之成因及基本美学特征

论明清戏曲兴盛之成因及基本美学特征

ID:38169888

大小:200.4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03

论明清戏曲兴盛之成因及基本美学特征_第1页
论明清戏曲兴盛之成因及基本美学特征_第2页
论明清戏曲兴盛之成因及基本美学特征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明清戏曲兴盛之成因及基本美学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7卷第5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5月Vol.17No.5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May.2001论明清戏曲兴盛之成因及基本美学特征郝丹立X(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本文认为明清戏曲兴盛的基本原因有二,一为始终坚持面向中下层群众的审美趣味,又不放弃必要的文化导向的“雅俗共赏”;其二为中国戏曲基本美学特征在于,承袭中国美学重“神似”轻“形似”而形成的舞台艺术的“虚拟之美”,与民族审美风尚契合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这种文化导向和

2、美学内蕴可以视为文化转型期的“古典法式”。关键词:明清戏曲;雅俗共赏;虚拟性;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757(2001)0520025203一发展的同时,还常常约请家乡戏班到其寓所会馆里演戏,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中国戏曲在明清时期走者投资昆曲,附庸风雅。据李斗《扬州画舫记》卷五载“:昆向了它的全盛阶段:首先是明清传奇的兴起,接着是清代地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方戏的兴盛,然后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各大剧种的形成。州盐商竞相仿效“,

3、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自明中叶嘉靖年起,由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建,著名的扬州昆剧“七大内班”即基于此而形成。乾隆六奇”(或“明清传奇”)这一戏曲样式,汇集南曲以及其它声腔次南巡,盐商备演大戏供其观赏。嘉庆十三年,扬州新城大在各地流行而勃兴,其中以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四大声腔树巷一带,总商余晟瑞在其闲园内开设戏馆,城内苏唱街为影响最著。在传奇流行的过程中,弋阳腔和昆山腔愈演愈优伶旅居之地,其上的“老郎堂”,为梨园总局所在地。扬州〔1〕盛,成为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康熙年间主宰全国

4、城乡戏曲成了昆剧的第二故乡。此为戏曲发展的外部条件。舞台的声腔剧种。明清传奇的作者有姓名可考者约700多人,作品有清王朝于1644年建立至1911年被推翻,这二百多年时1700多种。其中不少为科场失意的文人,在职的官吏,更有日间以18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清代地方戏的兴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渔这样的戏剧家,甚至还出现了起和繁盛时期。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之《中国昆山派、吴江派和临川派的剧作流派。文人士子参与传奇戏曲剧种表》统计,在全部317种剧种中,形成于清代的汉剧本的创作,无疑

5、有利于提高剧本的文学素质和思想内容,族地方戏曲的剧种就有近200种。至乾隆、道光年间,在地特别是《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些优秀作品,无论方戏曲的基础上形成了五大声腔系统,即高腔、昆腔、弦索、是结构布局和情节安排,还是人物刻画和社会关怀,抑或是梆子腔、皮簧。迄今流传下来的形态完整的大剧种,如京人性扫描和人文感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还出现了李剧、昆剧、汉剧、川剧、晋剧、豫剧、赣剧等,就是在五大声腔贽、金圣叹、李渔这样的戏曲理论家,对于戏曲自身的发展基础上,于这一时期融汇发展起来的。此外,柳子

6、戏、丝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譬如李渔通过切身的戏曲实践,指戏、眉户戏、曲剧、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等等,或者在民间出戏曲与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说唱艺术基础上,或者在民间歌舞基础上,也逐渐发展起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来。造成如此繁荣发展的势头,其中的原因何在?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诗文之词二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则不然,话则本明清时期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原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传奇而有

7、令人费解,或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社会需求的增长,二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是文人参与创作和进行理论反思。《(闲情偶寄·词曲部上·结构第一》)从戏曲必须雅俗共赏,明清二代,尤其是明中叶降至清道光的300年间,尽管具有广大的观众基础出发,针对传奇剧本在长期发展过程出现了较大的社会变动,但承平和安定仍是主流,传统社会中积累起来的篇幅冗长、词曲雅奥、内容曲折离奇而头绪太仍然按照其既定的惯性和轨道在运行着,城市和商品经济多等脱离大众的弱点,提出剧本结构必须“立主脑”、

8、“减头的规模,市民阶层的人数,营业性的剧场(戏楼、茶园)都在绪”“、脱窠臼”,戏曲语言必须“贵浅显”、“重机趣”、“贵洁持续扩大和增加。商路的畅通和人口的流动,促进了戏曲净”,使其既通俗易懂,又新奇引人。这是戏曲发展的内部文化的跨地域交流。“无徽不成镇”《(民国歙县志·风俗》),条件。清代的徽商、晋商和各地商人四处经商,在促进了当地经济在戏曲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基础上,正是有了这类既X收稿日期:200021022025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5月来源于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