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doc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doc

ID:55762714

大小:22.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6-06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晚期。商业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空前便利发展的条件。明初,南方的戏文已经扩布到东南沿海各省,并以强力的势头向内地和西南发展,及至明万历年间,已经成为广布全国的戏曲腔调,其中的昆曲更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垂青而流传更广。杂剧的势力虽然逐渐消减,但在北方民间仍然长期盛而不衰。明代中期以后,北方各地又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起的戏曲声腔—弦索和梆子,它们的兴起影响了清代全国戏曲的面貌。清代以后,这些戏曲声腔在全国各地到处流播繁衍,随处形成新的地方剧种,衍为中国戏剧文化的壮观。明清戏曲

2、的兴盛与士大夫阶层对之推波助澜有密切关系。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放诞佻,狂荡不羁,纵情享乐,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戏曲。明末东南著名文人张岱自称一生“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发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就是一个绝妙的写照。明清文人还串戏风行,例如屠隆“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技”(沈德符《顾曲杂言·昙花记》),汤显祖“自掐檀槽教小伶”(《醉答东群二首》之一),甚至一些文人轻贱科举,把身躬排扬作为自己的乐趣。明·陈琬《矿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3、。”明清文人很多都养有自己的家庭戏班,著名者如李开先,屠隆,张岱,阮大铖,冒辟疆,查继佐,李渔,尤侗等等。有时官府里也养戏子,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一再发布禁令。清嘉庆四年(1799年)曾有皇帝谕旨日:“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之事……俱不许自养戏班。”(清·明亮等编《中枢政考》卷十三“禁令”条)上述这种风气造成文人空前地投入到戏曲创作和戏曲活动中来。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人戏曲作家,创作出数量浩翰的作品,繁荣了戏曲的生命。明清文人从事戏曲创作的动机和目的都与元人不同,如果说元杂剧作家更多为了口腹之虞而投入戏曲创作的话,那么明清传奇作者则主要是出于游戏辞藻,播玩音律,兴之所至,吟咏歌唱,

4、把戏曲作为寄情寓意的工具。由于戏曲与民众生活的紧密结合,造就戏曲得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例如它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戏曲对于下层民众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文化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的教科书和启蒙物。因此,戏曲受到普通民众的普遍欢迎。清·刘继庄的《广阳杂记》卷二说:“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歌唱看戏者。”欣赏戏曲对于文化水平的的要求不高,甚至略有修养就可以模仿,清·聂敦观《呵呵道人诗草·观剧》日:“就中闺门初识字,听词能诵《鸾凤记》。”就描写了这种情况,因此,看

5、戏成为明清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项最流行和风靡的事。清·焦循《花部农谭》自序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戏曲的影响已经深入整个社会的骨髓,对社会风气和文化的传播方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时风日下的今天,似乎没有多少人能面耐得住寂寞去看戏曲了,我们的京剧,我们的昆剧,我们的黄梅戏等等,都像在波涛中的一叶小船,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文化遗产,或许不用多少年,我们只能在电影或老一辈人的口述中知道我们的文化中还有戏曲这一国粹。愿戏曲在中国越走越远,永世长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