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_茶事_茶文化辩证_赖功欧

茶人_茶事_茶文化辩证_赖功欧

ID:38177833

大小:219.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2

茶人_茶事_茶文化辩证_赖功欧_第1页
茶人_茶事_茶文化辩证_赖功欧_第2页
茶人_茶事_茶文化辩证_赖功欧_第3页
茶人_茶事_茶文化辩证_赖功欧_第4页
资源描述:

《茶人_茶事_茶文化辩证_赖功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年第5期茶人、茶事、茶文化辩证赖功欧摘要:茶人与茶事,实乃一对范畴。当其进入艺术,有了文化的意味之后,我们就可将其称为“茶文化”了。茶与道家与之“隐逸”、与禅佛之“禅悟”、与儒家之“太和”结缘最深。当代茶人多为业余者,不可谓其非“勤于一”而“玩物丧志”;中国茶人必在业余场中勤于其业,中国茶文化才有可观之道。与茶相匹配的音乐———茶乐,一向被轻忽;然而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茶文化要由“艺”而入“道”,就必须深探此匹配之道。关键词:茶人;茶事;茶乐;茶文化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3)05-0083-04茶

2、作为一个物种而被发现,是中国历史文道家与“隐逸”二字最为有缘。“隐”通“荫”,化演进中的一件标志性的大事(至少是作为物含伏而不见之意,隐即荫也;“逸”通“遁”,含遁态文化中的一个新品种的出现)。在历史的洪流迹、遁隐、逃避之意,逃而无迹也。这在最深刻的中,茶性对人类外在健性及内在品性的两个方思维方式上,与茶性即茶之本然的植物性中之面的贡献被发掘出来了。前有神农尝百草,后有阴柔、阴寒性内在的关联起来了;通过道隐茶陆羽撰《茶经》,此为中国历史中最伟大、最著名人、道隐茶事而逐步达到有机之统一,最终而形的真正茶人。只不过前者有神话传说意味而已。成了道家、道教范

3、畴的茶文化。然后,有了人间茶事。茶人与茶事,实乃一江西庐山可谓隐逸之山,它最早结缘于深对范畴。当其进入艺术,有了文化的意味之后,隐道人。魏晋之前,道家隐逸之士便安然稳立于我们就可将其称为“茶文化”了。而所谓“茶艺”、这座纯然秀美之山。至魏晋,佛学大师道安最聪“茶道”等,只不过是总体的茶文化中的一个阶慧的弟子慧远,给庐山带来了印度佛学的第一层性概念或范畴而已。道家的“道隐”之与茶、禅波浪潮,让这座充满着道教神秘色彩的“隐逸之宗的“禅悟”之与茶、儒家的“太和”之与茶,均涉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撞击。然而,此期的于茶艺与内在地关联于茶道了。“茶道”并非日

4、庐山出人意料地平静和谐,儒、释、道各自在这本人的专利,虽然此二字,日本人发掘得更早也里找到了它们的生长点,从而共荣共生,和谐共更为讲究些。存。正是茶,为此作出了绝大贡献。此后,茶人、本文将从茶人茶事与茶文化中抽取几个自茶事、茶文化一道在此展演。然最先之功则在道觉还有点思考的方面,作一理解上的辩证。隐之茶,此中茶道,大可发掘,当今茶人,可在此一、道隐、禅悟、太和之与茶领域作一番大功夫,以不辜负中国茶文化中的赖功欧,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83农业考古2013·5最早源头。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5、问:“此次论禅悟之与茶。茶之与禅悟,公案甚多,然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究极之道,仍在一句“茶禅一味”。“一”在何处?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一”当为通“禅道”之意。通则须悟,故为禅悟。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悔厉吉。妇子嘻[1](P204)[6](P4284)此中仍当以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释嘻,终吝’,都是此理。”之为佳。此公案若紧拘于一“茶”字,必成悟道之可见,茶之为物,对儒者来说,也要雅归到缚。赵州和尚以此为机缘,让其自悟本性;禅悟之礼与理上,非礼无“分”,非理不“和”。一句话,非所以为禅悟,即

6、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而见性成佛。此而无入于“至和”的人类理想之境与“太和”的茶,在此充当了日常生活中的最佳“机缘”,因茶宇宙之境。茶竟入了如此深刻的哲理之道,此真乃禅师们须臾不离之物。开悟是目的,条件(机可谓“茶哲睿智”了,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儒、缘)则是前提;二者缺一不可。故佛教禅门中又将释、道,就是如此。茶中大哲,喜茶之乐,探茶之此机缘解释为“不妨于一碗茶上普接三根。”[2]深,亦为常人所不及。(P707)沩山(禅师)曰:“从缘悟入永无退失,汝善护二、茶人之“勤于一”与“玩物丧志”[3](P694)持。”可见,获得禅悟之后,仍须护持;而茶现在,我们

7、有必要先界定现代“茶人”这个之通禅,乃日常护持此悟之最佳途径。究极言之,概念。对禅宗而言:“性相德用,备在心。”[4]性相德用全我们首先要在“文化”这一大范畴下面来作在一心,当然要靠禅的彻悟。这一界定,也就是说,是在“茶文化”圈内这一前再论儒茶“太和”之义。《周易·乾》:“保合提下,才有所谓“茶人”这一身份与概念的出太和,乃利贞。”此乃指天地间冲和之气。朱熹现。但这样一来,专业的“茶人”,即专作“茶文《周易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5]化”事业的职业工作者,极为少见,除当代的茶(P90)太和的天地宇宙之境落实于人事上,则往往业教授与专业

8、茶艺工作者外,其他几为业余的以“至和”二字表征之。故儒家茶人于茶事必落茶文化爱好者了。实于“至和”之境上,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