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

ID:38346893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0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_第1页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_第2页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_第3页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禅喻诗”重在“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特点和诗论的一大命题,说的是用禅思的悟去理解和阐释诗歌创作的规律和奥秘,欣赏和感悟诗歌的意境。他在书中多次运用禅宗语言,如“悟”“熟参”“正法眼”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诗歌理论说得更为清楚。“立论依据在于诗与禅在把握对象世界的运思方式和语言策略上极为相似”,但我认为,其语言策略也是源自思维方式;所以综合来看,虽说以禅论诗的风气并不始于严羽,但他的“以禅喻诗”却在思维方式相通的层面使禅与诗走向圆融。禅可以喻诗,说明二者有相通之处。“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处可寻”,

2、严羽针对北宋诗歌尚理,尤其是“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等诗论而标举“兴趣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兴趣”是最高艺术境界,即诗写得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二是以“羚羊挂角”等佛家公案意在说明“兴趣”不是依靠知识和学问获得,而是靠禅宗的妙悟来掌握和领会。“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以禅喻诗”能够得以实现,其核心也是在“妙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联结禅与诗的桥梁,也是禅与诗的共通之处。“妙悟”在禅是修禅的核心,根本要义在于通过参禅“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妙悟”在诗则是对诗歌审美本质与艺术特

3、征的把握,也是引发创作好诗的契机。【一、禅与诗的契合点】禅是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彼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而玄妙的禅境又和历来推崇的含蓄、深远的诗境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要达到这种玄妙与深远,就需要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体验,“妙悟”是最佳选择。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卽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也点明了佛法、诗法皆是从自身悟出。【二、妙悟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禅宗讲究瞬间顿悟,于刹那超越一切,“妙悟”本身严格说来是运用禅宗思维后达到的参禅结果,其中包含非逻辑的直

4、觉体验这种思维方式,突破一切界限束缚和思维逻辑,在形象、跳跃的思维中达到物我合一;又包含不可喻的思维方式,即顿悟的内容和内心达到境界的喜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主张不立文字,只以拈花微笑的以心传心、当头棒喝等动作语言和“嘶风牛马”等机锋话头引人自证自悟,达到“我”所达到的境界。严羽认为读诗、学诗乃至写诗也是如此。蒋寅曾说过“不可言说的言说正是沟通禅的宗教经验和诗的艺术经验的那种最基本的一致性”,作诗、鉴诗经验和宗教经验一样,因为融合了个人的生活、认识经验而是每个人所独有,因人而异,是“口不能言,心所专有”。同时,又因为汉语具有多义

5、性,所谓言不尽意更在情理之中,所以诗歌中的奥秘并非语言能表述清楚,而真正的诗歌鉴赏也并非有章可循,只有靠自己的妙悟、顿悟才能进入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实现“诗家三昧忽在前”。我所想强调的一点就是:诗歌是一种艺术,艺术与禅一样有着表达不尽的特征;而严羽用“兴趣”“气象”等词汇来描述或概括他所感觉到的艺术本质特征并成为一种我们正在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很容易走入误区,以他的理论来套用诗歌鉴赏。诚如刚才所说,没有什么口头的亦或是形成文字的理论是可以将艺术规律的感受彻彻底底表述完整的,虽有引导作用,但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人,关键还在于自己实证实悟。

6、最后,诗歌的创作在才学外更要依靠妙悟,作诗“妙悟”的结果是获得技巧、形式、内容各方面浑然一体的美妙诗句,达到自如的境地。当诗人不经意间,若心中灵感顿生,眼前展现出美妙诗境,心中涌出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种诗境,好诗便能做成。这和参禅是一样的,所谓“但莫作意,自当悟入”,说的也是在不经意中,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就会突然领悟。所以他才说“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将妙悟这种思维形式置之更为重要的地位。【三、悟“第一义”与“透彻之悟”】郭绍虞先生认为,严羽的“妙悟”有两层含义:一是“第一义”之悟,即以汉魏

7、晋盛唐为师;二是“透彻之悟”,即领悟汉魏晋盛唐诗的妙处。严羽在文中认为识别诗歌的体制是从事创作与评论的基本功,论证了“学诗以识为主”,即要以了解和掌握诗歌的真谛为最高追求,学会辨别体制,鉴别诗之高下。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能体现艺术创作的规律,在严羽看来,起码北宋诗歌以理为重,偏重说理和以议论、才学入诗就是偏离了诗歌正常的发展轨迹。“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第一义”是领会佛法的最高境界,禅有禅道,诗也有诗道,严羽用禅道有高下来比,则是说论诗如论禅,诗也有高下之分,门户之别,学诗首先

8、入门要正,从“第一义”、最高格着手,从最能体现诗歌规律的诗作中去“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走的才是学诗的正道。另外,在严羽看来,对佛家真理的觉悟有高低之分,诗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和掌握的深度也和参禅一样,所谓悟有深浅,境有高低,“谢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