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

ID:38367886

大小:7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11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_第1页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_第2页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_第3页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_第4页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第二、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

2、性和决策性活动。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重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相关的体验,从内心感受中体会道理,而不是只记忆一些死的知识点;(2)要重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去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引导学生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3)重合作,课堂上的合作体现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补上;(4)重方法和运用,书上的许多理论知识,它们只是学习的载体,教学的目的应落实在学生实实在在的

3、收获上。新课程要求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理念来评价课堂。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①首先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要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解决"为什么"的问题。②(进行任务分析--学习者)。其次,要对学生与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目标)③第三、接下来要选择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选定教学方法--策略).④第四、最后要以目标为准则对教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并根

4、据教学效果,审视教学设计的方案,对教学设计模式的所有步骤重新检验。(开展教学评价--评价)四、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环节1、进行任务分析;①了解行为的主体(分析学生)②注重教材内容的分析。2、编订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①案例教学法②活动教学法③讨论教学法④探究教学法等4、设计教学过程:①教学准备:1)师:2)生:②导入新课③叙述讲解④新课小结⑤布置作业⑥板书设计等5、开展教学评价:①教学反思(自主性教学评价)②学生学习评价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来讲,符合新课程理

5、念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①在教学目标上首先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②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③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且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④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教案中几个重点内容的设计。(一)、了解行为的主体(分析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了解学生,分析学情

6、,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⑴了解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日常观察,谈话,课堂上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通过学生了解,通过家长或其他教师了解等。⑵了解的内容有: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②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③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精力。⑶分析学习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分析):①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经济特征。②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A.学生是否已具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和技能.B.学生是否已具有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基础知识12【案例】1:以《认清基本国情》为例进行学生分

7、析:十五六岁的初三学生,平时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所以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案例】2: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例进行学生分析: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

8、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