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

ID:38478512

大小:4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3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木兰诗》赏析课教学反思定远县第三初级中学王兆来人教彩色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八课——《木兰诗》,是成稿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著名的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在我们传统诗歌发展的长河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赏析课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一直在反复探究的话题。今天,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经过整整一节课的探究和互动之后,我发现自己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经过深深地反思,现将探讨的心得汇之如下:一、教学学情分析的反思:今年我任教的班级是定远县第三初中的七(一)班,学生素质层次不齐,大

2、多数来自县城周边的农民家庭,基础差,底子薄。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我的工作带来了颇多困难。而目前我们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语境、意象的把握、以及在想象能力上尚有缺失。通过对班级学生语文能力的摸底排查,现将本班级学生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导致成绩提升缓慢。第四类::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

3、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因此在教学方面的课件制作上我大多倾向于直观和倾诉式的教学方式,现在看来,这样的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我们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意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牢牢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培养其自身的想象,创造、和思维理解能力,同时又能发展自身的特长,使他们在获得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化发展。二、对教学主线的反思:我所上的这一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的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这节课我是在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再备课,按照总体目标和教学重

4、点进行了个性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温故知新-----感受人物-----品析艺术特色-------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我的本意是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习惯性的将串讲法又一次使用在了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虽然串讲法的六大部分在讲述的过程中能够得以体现,但是忽视了以引导为主的教学原则,学生只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来机械地理解,没有真正达到课前设计的教学

5、目标。因此,经过反思,我认为:若将教学主线设计为“诵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而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才能在朗读中感悟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高大形象。鲁迅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诵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句时我将全班按东南西北的顺序依次划分为四个

6、方阵,按照诗歌行进的方式进行全员参与式的诵读,而这种诵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不管意识形态如何混乱,客观环境如何变化,经济观念如何更新,这一点还是不易之论。教与学的一对矛盾,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教学从本质上说,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不能起主要作用。两军对垒时将军和士兵的关系也是这样。因此,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哪里来?来自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思想倾向或心理激越。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感觉而知识,由知识而兴趣,由兴趣而意志。教学的最终目的

7、,最高任务在于使学习对所教内容产生稳定的浓烈的兴趣。我不妨追溯一下上古教学思想,这样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对激发学习兴趣的理解,《意外险语·述而》有“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打开思想的闸门而渴求知识的导学。老师把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作为施教的条件。这实在是教学辩证法,有名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待坐章》(《论语·先进》)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描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公开课。《礼记·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8、教学相长也”。”这里更加揭示了学生有了浓烈兴趣的主动奋进,不但有利自学,而且还帮助了老师,增长了老师的知识和能力。《论语·子罕》有一段精彩无比的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浓烈兴趣于是产生巨大的教学效果的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欲罢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