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ID:38542905

大小:20.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4

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1页
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2页
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3页
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4页
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寒琦-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章节: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第2节(第2课时)学校:唐山市第四十六中学教师:王寒琦电话:15931488500《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唐山市第四十六中学王寒琦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第2节第2课时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本章的学习中,教材已研究了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矩形性质和判定、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已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特殊四边形的一些判定方法。本节知识,既是前面所

2、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为下一节学习正方形作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节课,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进一步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了菱形性质的简单应用,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正在向抽象思维转型,所以本节课本节课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利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向

3、抽象思维转型。(三)教法分析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要适度,要注意训练的实效性。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用探究教学法完成两个判定定理的探究,用练习教学法使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活动

4、中,教师通过设置探究问题、引导探究活动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论证等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在菱形判定的练习中,教师通过设置练习、指导和帮助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或独立完成、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进行练习,以获得判定菱形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2)能运用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菱形判定条件的过程,通过类比、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

5、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良好的思维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菱形的理解,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2)通过菱形与矩形判定方法的类比,进一步体会类比思想方法的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二)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并利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二)探索新知:菱形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菱形的定义2.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1)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

6、做成一个可以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它是一个什么四边形?(2)猜想学生猜想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证明已知:如图1,在ABCD中,AC⊥BD,求证:ABCD是菱形(学生完成证明)由此得出菱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3.例题讲解:已知:如图1, 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B=5,AO=4,BO=3.求证: ABCD是菱形.4.判定定理: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已知: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BC=CD=DA.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三)

7、小结菱形的判定方法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一组邻边相等  菱形形 平行四边形形 四边形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   四条边都相等  (四)练习巩固1.微课——利用判定定理解决问题2.跟踪训练: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三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五)布置作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