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

《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

ID:38551508

大小: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4

《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_第1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_第2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_第3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_第4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行线与相交线》 练习课教学设计(一)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余角和补角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3、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二、教学目标:1、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能应用其性质解决有关角的度数的问题。2、会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3、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能应用其性质与判定方法解决问题。4、掌握利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步骤,会利用尺规作线段的和差倍分和角的和差。 三、知识要点分析1、余角和补角(重点)(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____,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_____;同角或等角的余角_____。(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____,那么

2、称这两个角互为_____;同角或等角的补角_____。(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角叫_____。(4)对顶角_____。2、两直线平行的条件(重点、难点)同位角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____,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性质(重点、难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_____;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_。4、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重点)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是____。5、作角等于已知角(重点)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是______。 四、本课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课主要讲述了

3、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在讲解过程中,除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难度。特别是在解决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问题中,讲解作辅助线的方法。五、基本知识提炼整理 (一) 主要概念 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为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垂线段: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

4、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6、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8、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9、平移的要素: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10、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二)主要性质 1、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为180°3、垂线的基本性质: (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2)垂线段最短 4、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1、同

5、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移的特征:①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②对应角相等;③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六、典型例题考点一:余角和补角 例1.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B平分∠DOE,若∠DOE=60°,则∠AOC的度数是_____。题目分析:本题要求利用对顶角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确定角的度数.思路分析:根

6、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知∠BOD=∠DOE=30°,然后利用对顶角相等,可知∠AOC=∠BOD=30°。答案:30°反思: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顶角的性质的应用. 例2.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F⊥AB于O,且∠COE=50°,则∠BOD等于(   ) A.40°               B.45°       C.55°             D.65° 题目分析:本题要求根据余角、对顶角的概念求角的度数。思路分析:由EF⊥AB知∠AOE=90°,因为∠COE=50°,所以∠AOC=90°-∠COE=40°。根据对顶角相等可知∠BOD=∠AOC

7、=40°。答案:A反思:在求角的度数问题时,要注意余角、对顶角概念与性质的应用。 考点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例3. 如图,(1)∵∠A=_____(已知), ∴AC∥ED(                             ) (2)∵∠2=_____(已知), ∴AC∥ED(                             )(3)∵∠A+_____=180°(已知), ∴AB∥FD(                             ) (4)∵AB∥_____(已知), ∴∠2+∠AED=180°(                   

8、  )(5)∵AC∥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