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菱 形 (1)

18.2.2菱 形 (1)

ID:38560539

大小:30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4

18.2.2菱 形 (1)_第1页
18.2.2菱 形 (1)_第2页
18.2.2菱 形 (1)_第3页
18.2.2菱 形 (1)_第4页
18.2.2菱 形 (1)_第5页
资源描述:

《18.2.2菱 形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2.2菱形(1)教学设计教师:贵州省瓮安第三中学龙明星二零一六年四月菱形(1)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菱形的概念性质及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过程,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 (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 (3)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

2、重点: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灵活运用。 二、设计理念 为进一步深化生命化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把问题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思维训练渗透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各环节。而本节课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掌握菱形的性质,会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了解计算菱形面积的一个特殊公式(两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

3、程中,发现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通过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验几何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教学重点:探究问题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知识回顾矩形的定义及性质2、自主学习3、折纸实验引入课题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沿邻边折叠,然后超出的部分用剪刀剪下,打开观察,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课前学生自己操作课堂老师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菱形的定义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强调菱形必须

4、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一组邻边相等)3、说说生活中的菱形,感受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鼓励尝试,探求新知1、除菱形的定义外,猜想并验证菱形的其它性质引导学生从边、角、线及对称性方面进行探讨。(实在没有思路的学生给指出交流探讨方向)①菱形的四边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谁是对称轴?③菱形的对角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④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是否平分一组对角?学生可能先大胆猜想或根据问题的提示,进而通过折叠、测量、旋转、推理、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合情的方法,老师应给予鼓励与肯定。2小组交流成果,概括菱形的性质①菱形是特殊的平

5、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②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从对称性来看)。③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从边长看)。④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三、合作、展示1.如图,在菱形ABCD中,若∠ABC=2∠BAD,则∠BAD=    ,△ABD为  三角形.变式练习 若E是BD上任意一点,那么AE与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3.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

6、相交于点O,且AB=5,AO=4.求AC和BD的长。四、揉合、强化1.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交于点O,若AC=12cm,BD=16cm,求菱形的高AE。2.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求证:∠AFD=∠CBE.3.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8,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五.知识延伸与拓展如图所示,已知菱形ABCD中E在BC上,且AB=AE,∠BAE=∠EAD,AE交BD于M,试证明BE=AM.六、课堂小结1、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2、在探索交流中你有什么体验五布置作业P60第1题,P61第1、2题设计思路亮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引导学生

7、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多向训练,通过探究菱形的性质多种方法的证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魅力。另外,本节课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暴露知识发生的过程,体现数学学习的必然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补救措施:本节课不仅安排了菱形性质的探究,且在学生的落实练习中穿插了菱形两种面积公式的探究,课堂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