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

ID:38719545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8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_第1页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_第2页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_第3页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_第4页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_第5页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_第6页
资源描述: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哲学思想为“道”,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而“无为”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一、何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字面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消极处世,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不为物先,不为物后”。不为物先,即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秋收未到先征租税、孩子尚小急于催补等,都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到最后必是事与愿违的。应是“因物之所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不去认为干预,不破坏其原有的自然、平衡的发展。故而,“无为”是“不违反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不凭主观意志为所

2、欲为”,非望文生义的“无所作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为。二、无为而无不为德经中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即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为道日损”,即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私心杂念都应该一一剔除,以期求得人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直至最后“道”便显现其中。故而,无为是学到悟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若能达到这种境界,也便是此人的

3、心灵的修炼达到了上乘的境界了。人若不妄为,便没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恰如我们的学习,开始学习,知识好比珠穆朗玛峰那般的多,而我们恰如蚂蚁般小,在学的过程中必定晕头转向,十分困惑,“困于心,横于虑”。然而等我们等上这知识的“珠峰”,回过头发现,也不过如此,并非想想中的那么困难,一切显得如此轻松简单,而此刻便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然,此处老子所言的“以至无为”,并不是说从此便不用学了,人生应该是学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此处的“以至无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便是如此,“以至无为”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我们做事,尽“无为”之力即可,因为若果真如此,那么也就能扪心自问,无

4、愧我心了。人生的重挫酷似翻船,为使身体不致由于水流动力而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人生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以求再次的崛起。“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看似消极,放弃自己,听天由命,实则是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的正确选择。“无为”与“有为”两个看似决然相反的,实则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5、做到了无为,便可以无不为了。何为无不为呢?其实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一生,若是无所不为,面面俱到,那么终其一生也只是博而不精,最终一事无成。所以,应做到有所取舍,有所攻便要有所守,若是贪心不足,必是无益有害的。大数学家陈省身虽然于2004年12月3日与世长辞,但其人生中的两点光辉足以照亮古今。一是其有为,一是其无为。如何有为?纵观陈省身一身,他一生中都只在从事一件事,便是数学。他有所为,有所不为,音乐、体育他不行,便选择了数学。从20多岁开始,直至生命的终结,70多年,对数学始终如一,专心致志。“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的时间太多了

6、。”陈省身便是这最好的写照吧,有所为。那又如何不为呢?1982年,陈省身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一数学研究所所长,其管理理念是“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集中在一起,找来之后便不用管了,让他们自己去搞……”,这足体现其“不为”的思想。自由,科学家进行研究一定要自由,有自由思想才能开阔,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接下来再看个故事: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很想在任何方面都比任何人强,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但学业却没有什么长进。他很苦恼,便向一个大师求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很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

7、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啊,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了,不放下如何登山?”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人生如登山,欲望越多,背负越多,想无所不为,最后只能是身心具疲。应该懂得取舍,懂得放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三、“无为而无不为”在治国安邦的意义“道常无为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