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ID:38813880

大小:35.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19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1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2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3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4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都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一)在内容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1、抒情词。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人伦之情。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

2、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2、咏物词。苏轼的咏物

3、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之高超过同代词人,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如在黄州所写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农村词。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

4、突破了这一题材。他在徐州所作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在苏词中虽不很多,却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新风格。这些作品能将充沛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如著名的《念奴娇》:大

5、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将无限的时、空任意驱使笔下,将赞美古之英雄与抒发自己之怀才不遇结合起来,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豪放雄伟。  2、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词主要指表现自己疏狂不羁、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高洁特立等性格及胸怀的作品。这类作品最具苏轼的性格特征,数量又很多,因而

6、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苏词的旷达,有时是通过置自我于度外,使自我与自然得到精神上的沟通来实现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  苏词的旷达,有时又是通过充实自我,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困忧实现的。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7、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以晚晴为慰,一切变化对他说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差别境界。有了这种心灵的感悟与充实,他就可以超脱得“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苏词的旷达,有时还通过归隐、纵欢等各种手段加以表现。也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在艺术手法上,苏词的旷达常通过清空的境界加以表现。所谓清空即不染凡俗,不着色相,遗貌取神,虚实结合。这和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艺术原则,及“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散文与诗歌风格都是相通的。  从具体手法来看,苏轼常以清空之笔刻划一些“

8、须信吾侪天放”(《鹊桥仙》)的旷达人物形象;也常以清空之笔描写一些溪流风月、薄云疏雨,以及清辉万里的月夜、雨后初晴的湖山等清幽之景;还常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如象征着高旷的鸿,象征着雅洁的梅。这些都加强了苏词清空旷达的特征。苏词也有很多婉约之作。这些作品发扬了韦庄、李煜、欧阳修等人词中清丽的一面,使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