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

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

ID:39253251

大小:742.3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6-28

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_第1页
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_第2页
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_第3页
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_第4页
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的历史发展2009年7月2日第一章第一节德育概念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当代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教育大词典》里的德育定义: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一、“德育”包括些什么?狭义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广义的德育概念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外,还包括法治教

2、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近代西方,曾经有一个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分化的历程,道德同政治、法律、宗教等有一个区分的历史过程,道德教育也同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相关概念就不容易混为一谈。但在中国,这一分化的过程并不明显。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凯洛夫《教育学》(1947)第三编“教育理论”中,“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与“辩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的形成”及“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并列阐述,并无统括的“德育”一词。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凯洛夫等四人主编

3、的《教育学》中,在第十一章”德育“的总标题下,除道德教育内容外还包括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等内容。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1983)则又”恢复“了最早的说法,曾经使用过的“德育”又回到了”道德教育“这个狭义定义上来。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1949年之前红色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德育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德育概念泛化、政治化;二是不分党政干部和普通群众、成人和儿童,一律进行为战争服务的非常态(非国民教育)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动员)。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左”的思维,尤其是“文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得到了进一

4、步的强化。过度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弊端: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2.目前教育学或德育原理方面的著述往往在下定义时讲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西方德育及其心理学主要讨论的又是道德教育,所以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又统统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的描述,这在理论体系上也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的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德育均指道德教育,英语中也只有moraleducation与之相对。我国德育的其他内容

5、一般被称为公民教育、宪法课,等等。我们若一味坚持自己的“特色”,则难以与人对话,难以“同世界接轨”。4.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5.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略,误判而误诊。对“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守一而望多”原则“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望多”有两层涵义:一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等与道德教育即狭义的德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望多”,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

6、身。在德育过程的理解上,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可一种“转化理论“。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理解在概念上的反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德育即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胡守棻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

7、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种增加“内化”的解释比只讲外在的转化当然更趋合理。但是由于这种“内化说”仍然是主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内化,与以道德个体自身为主体的自主建构的“内化”说仍然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这种“内化说”仍然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并没有突破转化理论本身对德育对象考虑不够的根本缺陷。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