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

ID:39288653

大小:855.2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9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_第1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_第2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_第3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_第4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1月第5卷第22期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November15,2011,Vol.5,No.22·6703··综述·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张学娜金世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经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综合征。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西方人群发病率约15%~20%,我[1]国约5%~10%。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胃肠道运动

2、异常、内脏高敏感、免疫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感染、脑唱肠轴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IBS的发病中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对于治疗IBS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途径。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治疗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本文着重就IBS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及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作一综述。一、IBS患者的肠道菌群情况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其中细菌占多数。正常情况下,约30属500种细菌定植于肠道内,且以厌氧菌为

3、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而为数极少的致病菌为梭杆菌和葡萄球[2]菌。对于健康的机体来说,机体与体内的微生物群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平衡状态。各菌群间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作为机体的屏障,拮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当机体受到环境、气候、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肠道的条件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使肠道微生态失调,主要包括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移位)两大类。1.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数量的增减和比例失调以及菌种性质的变化。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IBS患者[3,4][3][

4、5]存在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群、类杆菌等数量的增多,同时,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可以作为评估肠道菌群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若B/E>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若B/E<1则示[6][7]肠道菌群失调,且B/E比值越低,提示菌群失调越严重。Si等研究发现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IBS患者的双歧杆菌比例明显降低,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且B/E<1,这意味着IBS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调情况。[8]2.定位转移:亦称移位,是指原存在于肠腔内的细菌和(或)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越过肠黏膜屏障,进入肠系膜淋

5、巴结、门静脉系统,继而进入体循环以及肝、脾、肺等远隔器官的过程。分为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两类。横向转移是指肠道正常[9]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大肠菌群向小肠转移。纵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肠黏膜深处转移。Spiller研究发现[10]IBS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提示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高发生率约为78%。Posserud等使用IBS患者和正常对照小肠抽出液细菌培养的方法进行实验,发现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较正常人常见。二、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IBS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破坏肠

6、黏膜屏障:肠黏膜屏障包括完整的肠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连接构成的机械屏障,胃肠相关淋巴组织和分泌型抗体所构成的免疫屏障和肠道正常菌群构成的生物屏障。正常情况下,若致病菌欲发挥侵袭作用,首先突破黏膜的第一道生理屏障防线,而有益菌恰恰发挥着生物屏障的作用,它们通过受体竞争、产生有害物质抑制或杀伤致病菌和营养竞争等方式拮抗致病菌的入侵。当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且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时,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导[11]致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Zyrek等研究发现,肠致病型大肠杆菌可抑制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唱2的表达,破坏肠黏膜屏

7、障。肠黏膜体液免疫最重要的抗体成分sIgA由肠黏膜固有层分泌,在局部抗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黏膜合成单体或合成分泌的功能发生障碍,使得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A,进而使得致病菌过度繁殖,加重菌群失调,造成恶性循环。2.诱发免疫异常:由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得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通过肠黏膜而发生过度免疫,引起多种炎症及免疫细胞的增多、活化,如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可被细菌或者抗原激活、脱颗粒,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组胺、5唱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这些活性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增强,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

8、泻症状,同时还可以干扰胃[12]肠反射,活化内脏感觉系统,增加内脏感觉敏感性,而出现腹痛症状。机体在发生免疫过度的情况下,同时释放多种炎性因[13]子,使肠黏膜处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