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

ID:39689733

大小:308.8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7-09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_第1页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_第2页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_第3页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_第4页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练习1(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答: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考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练习1(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2(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

2、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考点: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

3、评价。练习3(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主要抒发作者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考点: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与评价。(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答:“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久难寐。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4(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空惆怅:慨叹

4、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答: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练习5(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考点: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2

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本诗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练习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4分)答:“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细节描写)练习7(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

6、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描写范氏居住环境中的荷花,也暗喻石湖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

7、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练习8(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秦词的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考点: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练习8(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元词的情趣:作者用

8、“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