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

ID:39726587

大小:3.29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9-07-10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_第1页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_第2页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_第3页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_第4页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漂浮导管应用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生理学原理和临床应用Iculibaohua内容简介心脏功能性解剖心动周期心排血量的决定因素心肌氧耗漂浮导管的置管技术肺动脉导管安全使用指南肺动脉压力监测的生理学基础心排量的测量方法临床应用利用漂浮导管进行鉴别诊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局限心脏功能性解剖把心脏看为两个独立的泵,每一侧或每个泵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压力梯度。右心室仅需很小的压力便将血液通过肺动脉瓣泵入肺循环,因此,右心被认为是一个低压系统。左心被认为是高压系统,因为左心需要很大的压力将血液通过主动脉瓣射入主动脉,而后进入体循环。简称SVC---上腔静脉LA---左房IVC---下腔静脉LV---左室RA---右心

2、房AO---主动脉RV---右心室MV---二尖瓣TV---三尖瓣AOV---主动脉瓣PV---肺动脉瓣PA---肺动脉心动周期首先是心电周期。第一阶段是去极化,去极化从窦房结开始并且传导电流至整个心房,然后传导整个心室。随着去极化的发生,心机纤维开始收缩,从而产生了收缩期。接着是复极化,心肌纤维松弛,产生舒张期。心动周期我们说的收缩期和舒张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心脏的泵活动也是指心室的活动。心室在收缩期时,心房处于舒张期,心室在舒张期时,心房处于收缩期。心动周期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压力和血流变化的过程。心动周期—收缩期收缩期位置瓣膜功能等容收缩期在ECG的QRS波之后发生所有瓣膜关闭主要

3、耗氧阶段快速射血期发生在ST段主动脉瓣开放射出80~85%的血量减慢射血期发生在T波主动脉瓣开放、心房处于舒张期在心房波上产生“v”波心动周期—舒张期舒张期位置瓣膜变化功能等容舒张期在T波之后发生所有瓣膜关闭室内压进一步下降,以心室舒张结束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放约三分之二的血液流入心室舒张末期紧接在窦性节律的“p”波之后房室瓣开放,心房收缩在心房波上产生“a”波,血液继续流入心室。心排血量心排血量:一分钟内心室的射血量(左心室),是用于讨论心脏泵血的效率和心室功能的术语;(升/分钟)。心排血量=心率*每搏量。因此:心率或每搏量改变都会引起心排量的改变。心率绝大多数没有疾病的心脏可以耐受

4、每分钟40~170次的心率。心功能受损时,这个范围变小。心率加快----心肌氧耗增加----舒张期缩短-----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减少-----充盈减少------下一周期心室射血减少。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每次收缩时射出的血量。SV=EDV-ESVEDV:舒张末期左心室的血容量。ESV:收缩末期左心室的血容量。射血分数将每搏输出量占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表示,即射血分数EF。左室功能(LVEF)是一个提示心脏射血能力、左心室收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如果下降,提示心功能下降。正常>50%轻度降低40%-50%中度降低30%-40%重度降低<30%Frank-Stalin

5、g定律心肌收缩力的增加与舒张期心肌纤维的拉伸程度(舒张末期心室的容积越大拉伸程度越大)成正相关。前负荷在临床上,测定容量比较困难,因而通常用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作为左心室前负荷的指标,在没有二尖瓣病变及肺血管病变的情况下,LVEDP与左房压、肺静脉压及肺动脉楔压(毛细血管血压PCWP)相一致。右心室的前负荷常用右心室舒张末期压或右房压来表示。前负荷与静脉回流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增加,则前负荷增加。前负荷舒张末期压力和舒张末期容积之间的关系与心室顺应性有关,呈曲线相关。后负荷后负荷是指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又称压力负荷。影响因素:射血量、心室大小及心室壁厚

6、度及血管阻力等因素决定。通常测量全身血管阻力(SVR)和肺血管阻力(PVR)代表左右心室后负荷。后负荷SVR=(MAP-RAP)×80/CO正常值:800~1200dynes/sec/cm2。其中:MAP=平均动脉压;RAP=右心房压PVR=(MPA-PAW)×80/CO正常值:<250dynes/sec/cm2。其中:MPA=平均动脉压;PAW=肺动脉楔压。后负荷对于正常心脏,阻力增加,每搏输出量变化很小。而心功能不全时,阻力增加会引起每搏输出量严重减少,心功能不全主要是由心肌本身收缩力下降引起。心肌氧耗心肌氧耗是指心脏维持功能所需耗氧的数量。正常情况下,心脏要消耗冠状动脉血流中6

7、5%~80%的氧。心肌氧耗左室冠脉灌注主要在舒张期。右心室肌收缩期和舒张期都有足够的血流从右冠状动脉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压力监测的生理学基础通过将一根可弯曲的软性导管漂入肺动脉,利用气囊堵住肺动脉,从而可以反映左心压力。肺动脉压力监测的生理学基础①反映肺部的循环状态。在通常的呼吸和循环下,肺动脉楔压基本上与肺静脉压力一致,能正确反映肺循环的扩张或充盈压。②肺动脉楔压与左心房平均压密切相关,一般不高于后者1~2mmHg。③肺动脉楔压的正确和连续观测是判断肺淤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