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

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

ID:39830998

大小:8.59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7-12

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_第1页
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_第2页
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_第3页
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_第4页
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_第5页
资源描述:

《牛带绦虫蚴病脑多头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概述脑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有些地方又叫转圈病、旋回病。系带科、多头属的多头绦虫中绦期幼虫寄生于牛、羊脑及脊髓中所引起,偶见于骆驼、猪、马及其它野生反刍动物,极少见于人;其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的小肠中。第七节脑多头蚴二、病原:成虫——多头带绦虫(Taeniamulticeps);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cerebralis);终末宿主:犬、狼等犬科动物;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中间宿主:绵羊、山羊、黄牛、牦牛、猪等;寄生部位:脑、脊髓。(一)病原特征脑多头蚴(Coenuruscerebralis):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呈圆形或卵圆形,从大豆大到皮

2、球大不等。囊壁由两层膜组成,外膜为角质层,内膜为生发层,其上约有十几个到上百个分布不均匀的原头蚴(头节)。成虫:长40~100cm,由200~250个节片组成。头节上有顶突和两圈小钩。孕节的子宫内充满虫卵,子宫侧枝为14~26对。132脑多头蚴模式图1.在脑部的多头蚴2.多头蚴的发育模式3.多头蚴的头节多头绦虫模式图1.虫体2.孕卵节片12多头绦虫模式图1.头节顶面2.头节3.成熟节片123三、生活史与流行特点生活史: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逸出污染草、饲料和饮水。易感动物(牛、羊、猪、人等)吞食后,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脑和脊髓中,经2~3个月

3、发育为脑多头蚴。犬等食肉动物吞食了含多头蚴的脑脊髓而感染,原头蚴附着于小肠壁上发育,经45~75天虫体成熟,发育成为多头绦虫。流行特点:牧区牛羊与犬经常接触,给脑多头蚴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犬吃了感染的病畜的脑或脊髓而被感染。被感染的犬不断向外界排放孕卵节片,污染了环境,构成流行。因此脑多头蚴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头绦虫生活史图四、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脑多头蚴的主要致病作用是机械性损伤。症状:动物感染后1~3周,虫体即在脑内移行时,呈现体温升高及类似脑炎或脑膜炎症状,重度感染的动物常在此期间死亡。耐过的动物症状不久消失,在数月内表现完全健康状态。感染后2~7个

4、月由于虫体生长对脑髓的压迫而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即表现为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其症状取决于虫体的寄生部位。寄生于大脑正前部时,头下垂,向前直线运动或常把头抵在障碍物上呆立不动;寄生于大脑半球时,常向患侧做转圈运动,多数病例对侧视力减弱或全部消失。寄生于大脑后部时,头高举,后退,可能倒地不起,颈部肌肉强直性痉挛或角弓反张;寄生于小脑时,表现知觉过敏,容易悸恐,行走急促或步样蹒跚,平衡失调,痉挛。寄生于腰部脊髓时,引起渐进性后躯及盆腔脏器麻痹;严重病例最后因贫血、高度消瘦或重要的神经中枢受损害而死亡。如果寄生多个虫体而又位于多个不同部位时,则出现综合性症状。五、诊断根据特

5、殊的临床症状、病史可做出初步诊断。寄生在大脑表层时,头部触诊(患部皮肤隆起,头骨变薄变软,甚至穿孔)可以判定虫体所在部位。六、防治脑表层:寄生的囊体可施行手术摘除。脑深部:难以去除,可试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口服或注射治疗。本病重在预防,只要不让犬吃到带有脑多头蚴患畜的脑和脊髓即可得到控制。对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排出的犬粪和虫体应深埋或烧毁。总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